環衛工人頻發交通事故應引起重視
作者:房東升 王蒙 發布時間:2012-12-26 瀏覽次數:900
2011年以來,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人民法院審理環衛工人在作業過程遭遇車禍身亡的案件6起,在案件審理中發現,環衛工人在清掃機動車路面時發生多起交通事故,環衛工人頻發交通事故,應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事故的主要特點:
一、事故的發生時間多為交管“真空”期。6起案件中有5起發生在下午兩三點或晚上九點以后,道路交通管理幾乎處于“真空”狀態,很多司機都放松了警惕,車速較快。
二、事故多發生在路況較好地段。6起案件案發地分別在谷陽大道、南徐大道、長江路等路段,路面較寬,路況較好,車流量大,車速較快,駕駛人員往往麻痹大意而發生事故。
三、受害人安全保護措施不到位。6名受害人均沒有統一醒目的工作服,除2人身著反光背心外,其余均無任何防范設施,在清掃路段也未設置“正在清掃”的提示標志。
四、受害人文化程度不高、年齡偏大。6名被害人均為小學三年級文化,受教育程度低,其中3人年近60歲,3人年近50歲。
事故原因分析:
一、駕駛人員的存在安全意識盲點。6起案件中,有5起均因司機未有效觀察路面狀況,撞上環衛工人致其死亡,負事故的全部責任。肇事司機注意點集中于其他機動車、非機動車、橫穿馬路的行人等,而忽視機動車道可能存在正在作業的環衛工人,加上車流量大,視線受到遮擋,造成事故發生。
二、道路環境污染較重。事故發生路段雜物較多,沙石、粉煤灰、渣土經車輛碾壓堅硬無比,清掃車無法清理,只有人工作業才能清除,環衛工人往往延長工作時段冒險作業才能完成清掃工作,增加了安全隱患。
三、環衛人員安全意識不強。環衛工人整體年齡結構老化,受教育程度低,對自身工作環境安全、作業危險、如何防范等等不關心、不爭取,冒險上路作業情況時有發生,加之年齡大靈敏度減弱、反應能力差、觀察不到位等等,也是造成事故時常發生的一大因素。
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環衛“硬件”設施投入。如增加城市道路機械清掃設備,實現機械化清掃和人工清掃相結合的保潔方式,降低人工保潔作業的勞動強度,減少事故的發生率,提高環衛工人工資收入,逐步改善環衛工人年齡老化的現象。
二、加大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加大路面巡邏和各類交通違法行為查處力度,重點加強對重點路段與無交通指示燈路段的巡邏,超前整治交通秩序,為交通秩序奠定良好基礎,交警部門應加強路面管控,消除事故隱患。
三、加大建筑工地材料運輸管理力度。相關部門要嚴格執行建筑工地運輸車輛文明、規范作業制度,并依法查處各類工程車輛和建設工地的違規違章行為,杜絕沿路拋灑滴漏現象發生。
四、加大道路環境保護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和環衛意識,保持城市道路的環境衛生,理解、支持環衛工人的工作。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工作,對路面作業的危險性進行提示,要求環衛工人不斷提高安全作業意識,并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在社會保障方面,積極安排從業人員加入環衛工人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職工互助互濟綜合保障,在環衛人員遭遇大病、車禍及其他意外時,可以給予積極的經濟補償和相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