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歸屬文化

 

我覺得所謂歸屬文化并不復雜,說白了,就是“家的感覺”。為什么這樣說,我們先從詞義上講,“歸”。何為歸,詞義很多,與我們有關的有幾個。如:女嫁也、依也、附也、合也、物還曰歸。屬:聚也,附,附著也、親眷也。中國古代女子只有出嫁到男方才有家,在自己娘家里不算有家的。所以,歸就有一種含義是回家的意思。歸屬兩個字合起來也就引申為在家中親屬間相互依附,相互幫助,共同生活之意。那么什么叫文化,解釋也有很多種,但在我們這里不能做擴大解釋,其中有一個說法,就是一個地域范圍內人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就象“紅山文化”、“仰韶文化”中所說的文化等等,這里的文化我認為都是這層意思。這樣概括起來說,歸屬文化就是要在宿城區法院范圍,營造一種家的感覺,法院所有的人員都以法院為家,法院所有人員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大家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也就是我們《歸屬文化實施意見》,開篇所說的“我以法院為榮,法院以我為榮”的一種個人解釋吧。

 

二、為什么提出歸屬文化

 

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歸屬文化,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更不是無的放矢,應該說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要實施歸屬文化正是基于我院目前現狀而提出的。為什么這樣說?我想有幾組數據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但未必有人會去更多的聯想。首先看我院人員的年齡結構。據不完全統計,我院35歲以下人員占全院人數比例為64.08%,這是個什么概念?公務員考試35歲就是個杠子,也就是說超過35歲,從找工作角度講就是定型了,而我們院在35歲以下人員的比例達到2/3,確實是太年輕了。第二再看看每個人的籍貫,在我院宿城區以外的人員占全院人數比例的54%,也已經超出了一半,也就是說,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深圳是個移民城市,我們區法院就是個移民法院。第三,從我們院年輕干警當中,獨生子女的比例來看,這個數據不好統計,但我估計在年輕人中應該占到80%左右,實際上也就是在全院人員比例中占到一半左右。聲明一下,以上數據不來源于某些統計部門,應該沒有什么水分,列舉這些數據僅僅是為說明問題,所以我也不會去杜撰,請大家相信。這些數據實際表明了我們搞歸屬文化的原因。我們院有這樣多的年輕人、外地人、獨生子女,在離開家門,走出校門,踏入法院大門以后,怎么辦?以前我們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現在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新的環境,所有的東西都變了,現在當一切都歸于穩定時,是否就象是一個長途跋涉在外的游子,回家了。而一個人如果在一切穩定下來,今后的歷史要在這里開始寫的時候,如果沒有一種家的感覺,沒有一種很依附感,怎么能去安心,不安心又如何能做好工作呢?正是基于這一點,我院因時利勢從而提出歸屬文化,不也就是一種順應潮流而為的做法嗎。

 

三、實施歸屬文化,我們該如何去做

 

首先,我認為大家要從思想上、感情上來認同歸屬文化,也就是要大家把法院看成一個整體、一個“家”,法院所有工作人員就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具體來說,院領導對干警要有對家人般的關心,干警對法院里的決策要理解支持,相互之間要多幫助,多支持,相互補臺不拆臺,換位思考,多站在他人角度為他人著想。說到底,就是大家如果都從心底是認同了這個大家庭,那么其他的事情也都迎刃而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就是每個個體不要看成一個獨立的存在,法院的工作性質,決定我們相對獨立,如獨任審判,合議庭的組成,都要求我們在法律的框架內獨立解決問題。這就導致了以往辦案中出現各自為政,不考慮其他人的情形,我不是說司法相對獨立不好,而是在這種獨立的狀態下,不能不顧一切的或自以為是的獨立,否則不如說要司法絕對獨立。新一屆領導班子要求,處理案件要立、審、執相互照應,相互配合,立案要考慮到審理、審理要兼顧執行的問題。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社會之中,法院也是由一個個自然人組成的,也有七情六欲,也會出差錯。以前就發生過讓人思考的問題,一個案件出毛病了,從審理到執行每個獨立的個體,從自身角度解釋,都有道理都對,但最終的結果是法院錯了,難道說我們承辦人確實做的沒有問題,這就是我們太局限于自己的小范圍,沒有把眼光放遠造成的,這種思維方式的后果就是永遠成不了材。

 

第三,就是要我們大家要各部門人員之間多交流勾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從我院現實來看,審執工作案多人少,工作壓力應該說是處于一個極限,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在這樣的辦案壓力下,如果感受不到團體意識,只感覺是一個人在獨立地戰斗情況下,就會產生孤獨、恐懼、壓抑等等一系列的無所適從的負面影響,而如果大家能夠相互幫一把,意識到背后有強大團隊在支撐,有那么多的人和我在一起,就會產生強大、自信、興奮等等一系列激昂奮進的積極效果。而這些積極因素的形成,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相互影響的結果。俗話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有你在平時涉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為他人做事,別人也才會積極回應,不可能你只要求別人怎樣做而自己不做,否則結果只能讓自己變為孤家寡人,有一個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的親自經歷,說來給大家聽聽。在我剛到法院不久,有一天晚上在倉集榨花廠執行一個案件,在該廠院子里查扣一輛卡車。當時是上半夜,我接到消息說是執行受阻,在和當地政府,派出所聯系以后就趕了過去,當時廠里百把幾十口人,我們也就10人左右,場面確實混亂,在當地配合下,說好執行條件,在我們準備撤離時,有十幾個人把我圍了起來,說話言語很重,在之前執行局人員也都是很克制的,但見此情形,執行局的人員當時就不讓了,也一下子發作起來。為什么呢,因為執行局的人說,我們來執行本身是依法辦事,有什么不理解,我們受委屈,都認了,現在我們領導來了,你們這種態度,我們受不了。我們受屈可以,讓領導跟著受委屈,我們受不了。后來事情處理過后,執行人員的這幾句話,讓我一直記在心里。為什么我很感動,事實上當時執行局的那些人我還認不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感覺確實是出于一種尊重一種兄弟般的感情。給大家說這件事,也是讓大家體會,關鍵時刻相互幫一把對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也要求我們無論在審理還是執行當中都不能僅僅就案辦案,要想到我手里的案子雖然結了,還有無后遺癥,對于其他人而言,我這種處理的結果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如果我們能夠相互之間多探討多交流,既可以增強個人素質,提高辦案質量,又可以增加相互之間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古人講,兄弟齊心,其義斷金,現代人講,形成合力才有戰斗力,宿城區法院就是一條船,我們大家必須同舟共濟,齊心協力,才能夠解脫種種困境,才能夠揚帆遠航,實現更大的目標,我認為這就是我院提出實施歸屬文化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