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余額寶引起了人們對網上銀行理財的熱情,網上銀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愈顯重要,然而在使用中也是糾紛頻發。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江蘇無錫惠山法院受理的因網上銀行支付誤操作引發的糾紛、與網上銀行有關的網絡詐騙犯罪案件逐年增多,受害者往往因一個微小的失誤、一念之差而造成巨大的損失。

 

轉賬匯錯賬戶  不當得利難追回

 

201312月,某貿易公司向無錫某金屬制品廠訂購一批鋼帶,過了付款期限,金屬制品廠仍然沒有收到貨款,詢問后才發現,錢被打到了其他公司的賬戶上。原來貿易公司會計在使用網銀支付貨款時,沒有核對清楚收款單位,把35萬元貨款誤匯給了曾經有過業務往來的廠名相似的另一家鋼材廠。

 

當貿易公司向誤收款的鋼材廠討要這筆錢時,對方卻一再拖延。貿易公司向銀行求助,銀行工作人員表示,由于網銀操作的特殊性,他們也愛莫能助。

 

20142月,貿易公司向法院起訴,要求鋼材廠返還不當得利。訴訟中,鋼材廠承認兩家單位已經有兩年沒有業務往來,所以收到貿易公司的這筆錢款應該是對方誤操作,但是已將此款他用,目前無法歸還。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貿易公司對其主張的誤付款事實已提供證據予以證實,鋼材廠對此亦認可,據此,法院依法判決鋼材廠返還人民幣35萬元。

 

2012年至今,惠山共審理了5起因網上銀行誤操作引發的返還不當得利糾紛,涉案總標的額達150余萬。此類案件均由于原告企業的工作人員在利用網銀匯款時誤操作而將錢款匯給被告,涉案的被告中,有的企業已經停產停業,由于拖欠銀行貸款,相關賬戶已經被銀行凍結,一旦有錢匯入賬戶,便立即被銀行扣劃。原告即便勝訴,錢款也很難全額追回。

 

“釣魚網站”傍上游戲  充游戲幣被套迷局

 

20133月,大學生顧某在玩網絡游戲“地下城與勇士”時,發現游戲頁面經常彈出小喇叭廣告,稱充值購買游戲幣有優惠。顧某想起自己的游戲幣快用完了,便進入廣告上公布的“充值網站”鏈接,按照提示步驟操作。當顧某通過網銀支付了300元后,卻沒有收到游戲幣到賬,對方稱支付平臺出了問題,需要聯系“客服”解決問題。

 

隨后,“客服”便以“首次充值需繳納保證金”、“保證金被銀行凍結需充值解凍”、“游戲級數不夠需升級VIP”等理由要求顧某繼續充值。盡管還是沒有拿到游戲幣,但得到承諾后,顧某還是不斷地向該網站充值,沒想到卻越陷越深,花光了一學期的生活費9800元。更蹊蹺的是,當顧某向對方說實在拿不出錢了,這個網站連同所有的聯系人便立刻在網上“消失”了。此時,顧某方才意識到受騙了,連忙報警。

 

據被告人張某和王某向警方交代,該“釣魚”網站是專門花錢請人制作,發布在游戲頁面上誤導游戲玩家,已有多名被害人受騙。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王某通過互聯網發布虛假信息,騙取公民財物,數額較大,已構成詐騙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并處罰金2000元。

 

近年來,虛假網店、虛假游戲官網、違法銷售欺詐等“釣魚”網站增長迅速,隱藏在電商網站、網絡游戲等頁面,令人一時難以辨別。網民在互聯網上搜索各種熱銷商品、相關服務電話、理財產品等時,很容易訪問到釣魚網站,訪問這類網站可能造成支付寶、網銀帳號信息泄露。同時,隨著余額寶的持續火熱,互聯網金融興起,與之相關的各種假冒投資理財網站如小額貸款辦理、信用卡辦理、投資理財詐騙等也迅猛增長。犯罪分子還將釣魚網站與電話詐騙結合,從假購物到假退款流程俱全,使得不少網民損失慘重。

 

QQ被盜落入陷阱  “救急”匯款石沉大海

 

“我以為女兒在國外急需用錢,根本沒想到跟我聊天的是騙子??!”發現自己一時糊涂把錢匯給了陌生人,李女士后悔不已。

 

李女士的女兒小唯在國外上學,平時母女倆經常使用QQ聯系。20139月,“小唯”突然在QQ上說要上哈佛大學的培訓課,并提供了培訓課老師“趙老師”的QQ號,讓母親和他聯系具體事宜。李女士不覺得有異常,簡單聊天了解情況后,便根據“趙老師”提供的銀行卡號用網銀向其匯款16800元。幾天后才得知,小唯的QQ號被盜,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登錄了,更不可能向母親索要培訓費。李女士報警后,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追查,實施詐騙的秦某、胡某在外省被警方抓獲。據交代,他們從網上找來QQ盜號病毒軟件,通過QQ聊天隨機發送,然后獲取中病毒的QQ號和密碼,偷偷登陸后從聊天記錄中尋找關系親密的“好友”伺機騙錢。法院經審理認為,秦某、胡某均已構成詐騙罪,依法分別判處秦某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三千元,判處胡某有期徒刑九個月,并處罰金二千元。

 

法官指出,QQ號碼被盜防不勝防,但是人們對于在QQ上談論錢款往來缺乏足夠的防范意識,輕易就通過網上銀行進行匯款操作。近三年來,惠山法院審結通過QQ盜號木馬進行詐騙的案件7件,通常在國外求學的學生家長、異地工作的親朋好友都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下手的目標,利用其他通訊方式不暢通和“幫忙救急”的心理,被害人一般尚未核實身份就用網上銀行給犯罪分子匯款。

 

網銀交易:亟需規范體系

 

網上銀行以其方便、快捷的優勢吸引了眾多消費者,但是存在的安全隱患也令人擔憂。針對審判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法官建議要盡快加強網銀交易的規范化體系建設,努力保障網銀交易安全。

 

首先,加強網絡安全。網上銀行的運行必須依靠信息數字化在互聯網上流轉,因此難以避免互聯網信息安全問題。網上銀行交易主體的身份識別,交易過程的商業秘密、電子通訊的安全、交易和其他記錄的保存和管理,未經授權的中途攔截和篡改等,成為客戶關注的安全問題。網上銀行大量的資金流動,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攻擊的目標,網絡犯罪作案手段更加隱蔽,不易被抓獲,經濟損失難以估計。

 

其次,健全法律法規。網上銀行雖然有一定的監管,但是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網上銀行電子支付的協議,出現問題后責任確定、承擔,裁判結果的執行等復雜的法律關系難以界定。對網絡犯罪事實的認定以及事后判定損失程度等法律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界定,這也增加了銀行與客戶進行網上交易的風險。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于網上銀行提出了強烈的市場需求,網上銀行的持續、規范發展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法律制度環境,以確保參與各方的合法權益。

 

最后,完善信用體制。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信用檔案制度,網上銀行缺乏應有的信用環境。網上交易有開放的特點,交易雙方互不見面,交易的真實性不容易考察和驗證。并且,目前的網上支付系統各銀行各自為政,企業及個人客戶信息零散不全,無法共享信息資源。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支持網絡經濟發展。

 

法官支招:捂緊“網上錢袋子”

 

惠山法院在審理涉網上銀行糾紛時發現,大部分案件由于受害者缺乏防范意識和操作失誤引起的。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法官提醒網民,在使用網上銀行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養成良好的交易習慣:

 

一是增強辨識能力。網友在登錄網上銀行時,應直接輸入銀行網址或者留意核對所登錄的網址與銀行的法定網址是否相符。目前,犯罪分子使用的“釣魚網站”多是在正規官方網站的基礎上,添加字母或修改后綴變成的,不要輕信網上流傳的網址或鏈接,如通過垃圾郵件或論壇得到的網站地址。

 

二是保護個人信息。事實上,任何部門都無權向客戶索要賬號和密碼,銀行也絕對不會以“涉嫌洗錢凍結賬戶”、“對被盜用賬號進行保護”理由,讓用戶用網銀把錢轉到某個“特殊”賬戶里,收到這類提示時應引起警惕。在設置個人密碼時應盡量避免與個人資料有關,如身份證號、出生日期、電話號碼等一些易被猜測的數字;同時,要定期更換自己的登錄密碼和交易密碼,避免被盜用。

 

三是檢查交易記錄??蛻魬獙W上銀行辦理的轉賬和支付等業務做好記錄,定期查看“交易明細”,如發現異常交易或賬務差錯,立即修改相關交易密碼,進行銀行卡掛失或及時與銀行聯系。

 

四是保管好數字證書。盡量避免在網吧等公共場所的電腦上使用網上銀行,使用完網銀后,要及時“退出交易”,清除電腦中的交易信息,并立即取走U盾等數字證書。通過網銀交易時,應開啟殺毒軟件的即時監控功能,并打開個人防火墻,防止個人賬戶信息被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