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時之需向親朋好友借款以解燃眉之急,生活中經常發生。但也會出現當事人因彼此間熟悉,借款時只達成口頭借款,不出具借條,或者即便出具借條,但內容過于簡單,對利息、還款等內容約定不明等情況,由此引發糾紛。近日常熟法院就審結了一起此類案件。

2009年,李某向王某借款7萬元,因為雙方關系較好,只是達成口頭約定,并未簽寫書面借條,雙方口頭約定利息為月息2分。李某之后陸續還款93200元,雙方并于2018年4月23日就該筆借款清算后重新簽訂一份書面借條,內容為李某向王某借款20萬元。

因李某未能全部償還借款,王某訴至法院,要求李某還錢。

庭審中,李某辯稱,自己已經全部償還債務,并認可雙方當時口頭約定的利息是月息2分。

法院審理后認為,由于雙方未約定還款部分是先還利息還是先還本金,故依據法律規定認定李某所還款項均為利息,而雙方約定的利息月息2分相當于年利率24%,并未超出法定標準,故結合李某所還款項及結欠利息和本金,認定李某尚應還款本息共計13萬余元。

  法官說法:

根據法律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貸關系中,如若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也就是說,如果出借人不能證明利息的存在,則利息主張不能得到支持。此外,約定的利息不得超出法定年利率24%,超出部分的利息訴請法院不予支持。再者,當事人在還款時沒有明確是償還的利息或本息的,應先沖抵利息后沖抵本息。因此提醒廣大民眾,借貸需要嚴謹,并盡可能作書面協議,留存證據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