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冰:踐行人民司法貴在堅定信心
作者:梁冰 發布時間:2012-11-22 瀏覽次數:543
十八大報告宣示了我們黨將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4個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問題,不僅奠定了我國今后發展的大政方針,同時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前進方向,對人民法院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筆者認為,人民司法要踐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提和基礎之一是要樹立高度的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自覺、自強,才能振奮精神,凝心聚力,贏得佳績。
首先,信心來自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政治是法治的導向和靈魂,法治則是政治的精髓和核心。有了明確的奮斗方向,法律才能煥發生命力,體現出價值和地位。回顧黨的歷史,雖然有過挫折和曲折,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但是黨始終以無比堅強的勇氣和意志直面困難,帶領全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可以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主心骨,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堅強領導核心。辦好中國的事情,實現人民福祉,實現民族復興,關鍵在黨。人民法院是黨通過司法途徑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信念,才能站得更高,眼界更寬,心胸更開闊,才能做到為人民司法、為大局服務。可以說,對黨的領導有信心,就會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信心,就會對進一步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有信心。
其次,信心源于中華文化的豐厚沉淀。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華文化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堅守民族特色,歷久彌新。同理,植根于中華文化土壤上的中華法文化也是我們值得自豪的豐富財產。“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唐律疏義》)”、“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發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荀子君道》)”、“法之生也,以輔仁義。今重法而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頭足也《淮南子泰族訓》”……禮法一體的高度結合是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民本思想早已成為中國法文化的千年傳統。相比側重技術層面的西方法文化,中華法文化更重視法的實效和目的:制定法與判例法、習慣法互相匹配,儒釋道三教合一,“本正源清,萬事理順”,發展至今更是講求“案結事了、定紛止爭”,哪一點比西方汗牛充棟的浩瀚法典遜色呢?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和提煉中華法文化的有益思想,從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優秀法文化中吸取營養,獲得文化自覺和自信。
第三,信心出自人民司法的傳承納新。判斷一種司法體制或者法治思想是否先進的標準,不是邏輯和論證,而是普通民眾的社會實踐和感同身受。任何與自然規律、與人性相悖、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法律都是行之不遠的,都最終會走到民眾的對立面。人民期待什么,我們就應該想什么,而不是臨摹移植、照搬照抄。我國的人民司法運作方式是司法實踐者和人民群眾的共同智慧結晶,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的結果,它不單具有裁判的性能,還有具有政治服務和行政服務的性能。這個特征符合中國法治建設發展的要求,也符合人民群眾對司法功能的期望。近年來,人民司法傳承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吸收了西方司法的民主理念,創新了適應國情的諸多理念和制度,建立了人民調解、訴調對接、能動司法等工作機制,積極尋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決渠道。具體實踐中既講嚴格規范,也講深入實際;既講法言法語,也講群眾語言;既能升堂問案,也可巡回審判;既重調解,也重裁判,達到了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完美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成績顯著”——這是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人民司法的高度評價,更加堅定了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司法為民的信心。
第四,信心基于司法實踐的探索積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美 霍姆斯)”。高超的司法能力不是從天上掉下來,它來源于日積月累的審判執行實踐。實踐出真知,豐富的司法實踐是人民司法的寶貴財富和自信源泉。盡管在發展的道路上我們也不可避免地遭遇過坎坷,甚至付出巨大的代價,但司法的人民性沒有變,人民司法與人民群眾的真摯感情沒有變,人民法院維護社會公正的神圣職責沒有變。從這個角度講,每一次短暫的停頓都是為了看清方向,每一起引起爭議的法律事件都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反思課堂。法治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民法院對各類案件公正高效的審判執行,離不開廣大法官捍衛法治的艱辛付出和實踐。面對內部矛盾凸顯、刑事犯罪高發、對敵斗爭復雜的特殊狀況,廣大法院干警在司法活動中講法治也講政治,做法律家也做政治家,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擔負起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捍衛者的職責,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和法律的價值。所有這些業績,不僅是責任和使命,更是一種信任和激勵,讓我們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歷程中。
眼界決定境界,自信源于清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我們要勇于承擔建設者和實踐者的歷史責任,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大道上開拓進取、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