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是造成中小學生假期非正常死亡的“最大殺手”之一,據國家衛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5.7萬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高達2萬多人。近期多地屢發溺水身亡事故,預防未成年人溺水、保護未成年人安全刻不容緩。近日,淮安區法院審理一起1歲半幼兒溺水身亡案件,父母將負責黑臭水體治理的施工方和住建部門告上法庭,究竟哪一方要為年僅1歲半幼兒的不幸離世買單?

2018年5月18日,上海某公司中標淮安區住建局發布的“淮安區黑臭水體綜合整治PPP項目”,并于2019年10月對的文渠河進行施工,施工內容包括:河道截流、河道內建筑垃圾清運、河道清淤等工程。2019年11月9日上午9時左右,呂某帶其女兒趙某某(2018年6月23日出生)在淮安區文渠旁的一院落內看房時,由于呂某疏于看管,致趙某某離開其視線玩耍。呂某發現后四處尋找無果,遂于同日上午9時15分報警。后公安民警至事發現場后,組織人員對文渠進行打撈,從文渠河內將趙某某打撈上來。經120急救車持續一小時搶救無效,趙某某確認已溺水身亡。另查明,趙某、呂某夫婦曾于2016年在涉案院子內持續居住過2年,事發地點不在施工范圍內。2019年12月17日,趙某、呂某將上海某公司與淮安區住建局起訴至法院,認為系因上海某公司的施工導致整個水體變渾濁、水位上漲,上海某公司作為施工方、淮安區住建局作為發包方未設置警示標志,導致趙某某死亡,要求判決兩被告按照50%的責任比例賠償其損失58萬余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事故發生在涉案院落后的文渠河內,被告上海某公司施工的項目是對文渠河黑臭水體進行綜合整治,而文渠河作為河流貫串淮安區大半個城區,且文渠河兩岸有大量的居民居住生活,難以要求施工方對整個河道兩岸設立防護欄桿或警示標志,法律法規也無相關明確規定。事發時,趙某某尚為不到兩周歲的幼兒,即便設立防護欄桿或警示標志,其也無法辨識,且無論文渠河有無施工及施工時因筑壩截水有無導致水位變高和水質渾濁,文渠河對幼兒趙文馨來說均具有危險性。另外,趙某某溺亡的地點并不在被告中鐵上海公司的施工范圍內,被告上海某公司并無義務在施工范圍外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及承擔安全保障義務。而被告淮安區住建局僅系文渠河黑臭水體綜合整治PPP項目的發包人,并未直接參與施工,原告也無證據證明淮安區住建局在承包人的選任上存在過錯。故,二被告不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法律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本案原告曾居住在涉案的院落內多年,對周圍環境存在危險因素應當有所了解。原告呂某作為趙某某的監護人,在帶女兒趙某某看房時,因趙某某系無民事行為的幼童,應當對趙某某履行好監護職責。因原告呂某對趙某某的監護不力,導致趙某某脫離監護發生意外事故,二原告作為監護人對趙某某溺水致死的后果,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據此,法院一審判決駁回兩原告的訴訟請求。兩原告不服上訴,二審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說法:年僅1歲半的幼兒意外溺亡,固然令人同情,但賠償的責任方是否構成侵權則需要法律進行嚴格界定及證據支持,不能以情感或結果責任主義為導向。本案法官判決嚴格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旗幟鮮明的厘清是非,避免了“和稀泥”式的判決。法院提醒未成年人及家長,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更是孩子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應當時刻繃緊安全弦,擔當起孩子安全守護者的責任,堅決防范溺水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