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利用銀行大堂副理之便 頻盜網銀賬戶獲刑
作者:林 爽 發布時間:2015-01-12 瀏覽次數:681
當今社會,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令人眼花繚亂,對于儲蓄相對少且追求穩健型收益的投資者來說,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認為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沒有任何風險,那就大錯特錯了。近日,張家港法院公開審理了一起銀行大堂副理利用工作之便,采用調包網銀、偷窺密碼、秘密轉賬等手段實施的盜竊案,被告人徐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剝奪政治權利四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
87年出生的本市小伙徐某有著大學文憑,其通過自己努力找到了工作,即被蘇州市某數據處理有限公司外派到某銀行我市某支行做大堂副理,主要職責是接待客戶,指導客戶填單及使用自助設備,還有裝載網銀。由于徐某的工作服和工作牌都是銀行發的,所以不了解的人都以為徐某是銀行的工作人員。雖然徐某不能辦理業務,只是外派到銀行的大堂副理,其工作也被很多人羨慕著。
好景不長,2014年2月底,徐某迷戀上網絡賭博,自己的錢全輸完了,想到客戶網銀購買理財產品后,在起息之前都是可以撤回購買的,這個時間最少也有1、2天,如果自己有網銀的K寶就可以操作撤銷,并把錢轉走,于是其就打起了利用幫客戶辦理業務的機會偷客戶的錢用于賭博的如意算盤。在具體操作上,徐某看到熟悉的客戶或者找自己操作網上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時,就幫他們操作,客戶把網上銀行的證書K寶交給其后,都會把K寶密碼和網銀轉賬密碼告訴其,其就記下來,先是操作購買理財產品,然后把單據交給客戶,趁客戶不注意,拿一個空白的K寶把客戶的K寶調包交給客戶,網上銀行K寶就相當于現實中的銀行卡,只要有了K寶和密碼就可以通過互聯網進入客戶的網上銀行,再有轉賬密碼就可以把網銀里的錢轉走,其拿到客戶的網銀后回到家通過互聯網把客戶的錢轉賬到其父母的賬號上。從2014年1月至7月間,徐某利用工作便利,采用上述手段,先后多次竊得劉某某、陳某某、顧某某等人帳戶內的人民幣共計11118497.79元,造成被害人損失共計人民幣8618141.31元。
張家港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人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盜竊罪,遂做出上述判決。
法官提醒:隨著網絡信息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金錢交易需要通過網絡來達成,不管是銀行賬戶、支付寶,還是網銀數字證書認證等,都需要網絡官方驗證才能取得。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多長個心眼,尤其是在銀行中需要自己在電腦上進行操作的,就要時刻注意是否有人在偷窺,銀行人員也不例外,要牢記密碼、用戶名等信息,也要長期更換,以防萬一。如不會的需要他人進行操作的,就要時刻注意其的一舉一動,輸入密碼時不能讓其看到,時刻保持警惕之心,否則一旦造成錢財丟失,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