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法官前幾天幫我調解了這起糾紛,不然,這幾天這么大的雨,我家肯定要被淹了!”指著新造好的排水渠,72歲的老王拉著回訪法官的手連聲稱謝。就在一周前,惠山法院陽山法庭的法官“十入其門”,借助村委會的力量,順利調結了一起長達十余年的鄰里糾紛。

 

老王和老張均年逾古稀,做了十幾年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兩家的關系雖不能親如兄弟,也應該比一般人好才是。可老王和老張平時卻是互不搭理,偶爾進出打個照面,也是鼻孔朝天“哼哼”了事,大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這是怎么回事呢?

 

小事生隙:借給你搭房  卻污了我家墻

 

事情還要從十多年前說起。原本,老王和老張兩家關系還是不錯的,可2000年老張家翻修房頂,卻成了兩家人鬧翻的導火索。那年,老張跟老王商量,借老王家的墻壁擱置下新翻修的房頂。“本來嘛,雖說這墻壁是我花錢砌的,不過一直是兩家共用的,哪有不給人家搭房頂的道理?”老王一口答應了下來,可沒想到,那新修的房頂卻讓老王家遭了殃。“他家的房頂搭在我家墻壁上后,每逢下雨天,那雨水順著墻壁滴滴拉拉地全滲進墻里,沒到一年,我家的墻面就因為進水霉爛了,好好的一堵墻成了‘危墻’,讓人提心吊膽的,就怕哪天‘吃不住’倒了。”因為這事,老王找了老張好幾次,可老張一家卻拿不出讓他滿意的解決方案。就這么一來二去,好好的近鄰反目成仇。

 

宿怨升級:排水口正對房基 老鄰居對簿公堂

 

20108月,老張家再次翻建后院的棚屋。一看隔壁翻建后的棚屋樣式,老王再也沒忍住胸中怨氣, “他們家新棚屋的排水口正對著我家的房基!這怎么行!黃梅天一到,我家的房子還不被他給弄垮了啊!不行,他得給我重造!”老王的態度非常堅決,一紙訴狀將老張告上了法庭,一定要老張重造棚屋,改建排污系統。

 

雖然案情比較簡單,但考慮到原被告雙方年事已高,且是隔壁鄰居,又有多年宿怨,如果輕易下判,容易激化矛盾,使得鄰里關系更加惡化。惠山法院陽山法庭受理案件后,將案件委托給當地街道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經過人民調解員的調解,雙方達成了協議,由老張出錢幫老王家再修一條排水管道,使老張家棚屋排出的污水不再經過老王家的房基。

 

矛盾激化:不滿執行力度  人民調解失敗

 

原以為事情可以解決了,沒想到到了具體執行時,矛盾又一次出現了。“我去幫他造管道,他一會嫌造高了,一會嫌我用的工料不好了,反正總是不滿意!我也沒辦法了,你們法院該怎么判就怎么判吧!反正我是不再去貼他的冷屁股了!”由于老王對老張的施工總是不滿,老張一氣之下,不再愿意履行第一次達成的調解協議。

 

“住這房子的又不是他老張,他當然不上心!咱們這里黃梅天本來就雨水多,我家地勢又低,不監督他好好修管道,難道讓我家以后‘水漫金山’啊!他不修拉倒,大家法院見!”老王的強硬態度導致雙方的矛盾激化,在人民調解委員會達成的調解協議失敗了。

 

巧用調解:法官“十上家門”  借力村委解紛

 

不得已,案件再一次進入了審判程序。考慮到案件的具體情況,承辦法官仍沒有一判了之,而是聯合村委,多次到原、被告家中查看現場,做雙方工作。一次不行,再去一次。“法院對我們家的事確實重視的,法官前前后后來了不下10次,光是他們庭長,就來了3次。”漸漸地,態度強硬的兩位老人被法官“十入其門”的耐心和誠意所打動,情緒不再如剛開始一般對立,態度也逐漸軟化。但對修排水管道一事,老王仍以不放心為由不愿讓老張修建,法院調解陷入僵局。

 

一個偶然的機會,村委主任的一句話打破了僵局。“那次還是為這事去找村委,他們主任說其實村里近期正好要改建排水系統。既然如此,何不做通村委工作,讓村委來幫老王修建排水管道?這樣肯定雙方都滿意!”通過溝通,村委同意了法官的調解方案。老王更是一百個放心:“讓政府辦這事,那是再好不過了!”終于,經過法官的不懈努力,在村委的大力協助下,老王和老張達成了最終的調解協議,兩家人化干戈為玉帛,十多年的宿怨得到了圓滿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