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臺法院受理的雇員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呈上升趨勢。其中,以參加農村建筑施工隊而引發事故的案件最甚。據統計,2009年受理86件,2010年受理90件,2011年以來已有54件。

 

一、特點分析

 

1、賠償數額大。施工過程中引起的人身損害往往會造成施工人員傷殘或死亡的嚴重后果,作為殘疾、死亡賠償金標準的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水平和農村人均純收入也逐年提高,決定了此類案件主張標的較普通人身損害案件偏高,最多的達90多萬元。

 

2、實現權利難。多數情況下,建筑工程由農村施工隊手中時已經過“多道販”轉手。層層轉包或分包容易造成案件基本事實與法律關系難以認定。多數賠償義務主體更因此拒絕調解。判決后心中多有不服,往往拒絕或拖延履行。

 

3、約定不明確。農村建筑施工隊伍成立的過程較為簡單,通常系共同發起或者受包工頭邀請加入。一般情況下,包工頭不與施工人員簽訂用工合同,對于權利、義務基本沒有書面約定,受害人舉證存在較多障礙。

 

二、原因分析

 

1、轉手非法謀利。承包單位為了自身利益,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將工程轉包或非法分包給農村建筑施工隊伍。不僅如此,有的更是“欺上榨下”,隱瞞建設單位,壓榨施工隊伍,實際并不參與工程建設,單純從中抽取業務介紹費用。

 

2、行業管理缺失。此類糾紛中的大部分施工隊僅是由幾個熟人組成,缺乏相應的操作章程和安全施工細則。施工人員無視安全常識,有的不戴安全帽進入工地,有的高空作業沒有安全繩保護,有的甚至中午飲酒。同時,施工現場并無相關人員進行安全督察,埋下事故隱患。

 

3、各方互推責任。事故發生后,包工頭主張大家是“平等”干活而非雇傭關系,建設單位則主張對承包單位將工程發包給無資質的施工隊并不知情。承擔連帶責任的承包、發包單位則以“內部協議”等為由實施無理抗辯,對于最后判決也以工程款未結算、傷者自身存在過錯等理由拖延、拒絕履行。

 

三、對策建議

 

1、強化宣傳。在建筑行業務工人員較多的鎮村要主動加強與宣傳部門的聯系,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強化安全防范和維權意識。司法機關和新聞媒體要通過典型案例,加大《建筑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

 

2、強化管理。相關部門對施工人員進行必要的行業考核,合格后頒發建筑施工許可證明。要求施工隊落實相關責任人,強化法律意識、安全意識,明確操作章程和施工注意事項等。對于不符合條件的建筑施工隊伍,禁止其從事建筑施工執業行為。

 

3、強化監察。建設主管部門對于合法承包卻將工程轉包或者違法分包給農村建筑施工隊伍的承包單位或是明知是無資質的施工隊而允許其進行以其名義承攬工程的建設單位,一旦發現,嚴肅處理,加大其違法成本。強化工程監理單位的審查職能,一旦發現工程不符合設計要求、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的,立即要求施工單位予以改正。

 

4、強化審執。法院強化審判、執行工作,理清關系、弄清責任,對于需要承擔責任的單位堅決不予姑息,嚴格督促其判后履行工作,將當事人提出的執行申請安排到“執行快車道”優先執行,確保受傷人員的合法權益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