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發揚傳統、堅定信念、執法為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是人民法院提升審判質效、樹立司法公信的重要舉措,是建設過硬法官隊伍、推動司法事業發展的重要引擎?;顒娱_展以來,我院切實提高認識,認真組織落實,扎實加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堅持與基層黨建工作相結合,著力提升隊伍素質

 

一是黨組引領路上。“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我院始終將班子建設作為龍頭工程常抓不懈,不斷提升班子的執行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注重高品質溝通。定期開展交心談心活動,通過真誠、真心、真情的溝通實現目標同向、思想同心、工作同步。我院班子建設考評連續4年位居鹽城基層法院第一。注重制度化學習。堅持和完善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做到方針政策經常學,法律法規經常讀,拒腐防變的“經”經常念,進一步增強班子對“三個至上”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實踐認同。目前,我院7名班子成員,5位獲得碩士學位。注重科學化決策。準確把握方向,建立戰略遠見,進行科學決策。去年以來,我院先后12次在全國、全省法院會議上介紹審判管理、訴訟服務、行政審判等特色工作經驗。

 

二是支部建在庭上。我院19個部門全部成立了黨支部。同時通過“公推直選”,配強選優黨總支和各支部負責人,充分發揮團結和引領干警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先鋒模范作用。組織開展“五好黨支部”評選活動,努力實現“一支部一特色,一部門一品牌”,創先爭優、勇爭一流已成為我院各支部的自覺行動。訴訟服務中心創新執行督促機制,推行執行案件繁簡分流,有效提高自動履行率,引起中央電視臺的關注,《新聞30分》等欄目進行了專題報道;時堰法庭在全國首創“訴警對接”機制,整合“一庭兩所”(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資源,合力化解糾紛,受到最高法院的肯定。安豐法庭打造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法庭文化。去年10月,該庭作為江蘇省唯一的基層法庭,在全省法院文化建設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介紹。

 

三是黨員奉獻崗上。扎實開展人民法官為人民主題活動,組織學習宋魚水、陳燕萍等同志的先進事跡,引導干警爭當“五心”(公正之心、善良之心、進取之心、為民之心、奉獻之心)級法官,努力實現干警人生價值與法院發展使命的和諧統一。積極開展“學理論、比成績,學技能、比作為,學典型、比奉獻”活動,設立黨員示范崗、最佳貢獻獎,評比辦案標兵、調解能手,在全院營造干事創業、進位爭先、正氣升騰的良好氛圍。目前,我院黨員占干警比例達80.1%,超出全省法院3.1個百分點;作為鹽城地區唯一的法官,院主要領導入選全省首批審判業務專家庫;唐洋法庭庭長喻赤被表彰為“全省十佳法官”,受到省委羅志軍書記的親切接見;3名同志榮獲鹽城首屆知名法官稱號,我院成為獲此殊榮最多的法院。

 

二、堅持與創先爭優活動相結合,努力提升審判質效

 

一是激發潛力,加大目標考核力度。在全省法院率先建立起科學、合理、規范的法官業績考評體系,堅持以實績論英雄、靠數據排名次,突出績效量化考評的激勵作用,重褒有功之人、重獎創新功臣、重用優秀人才,真正讓吃苦的人吃香、實干的人實惠、有為的人有位。同時,倡導自主管理和團隊管理。每年年初,院黨組與各部門負責人簽訂崗位目標承諾書,并在全院公示,到年終按照自我認格的承諾進行獎懲。設立“最佳伯樂獎”和“最佳管理獎”,重獎大力培養人才和在年度考評中名列條線第一的部門負責人。去年,全院有12個部門在條線考評中獲得第一,其部門負責人被授予“最佳管理獎”。1個部門因排名靠后,未能實現目標承諾,其部門負責人被取消評先評優資格。

 

二是傳遞動力,創新審判管理機制。加強重要流程監控、均衡結案管理以及案件質量評查,著力提高審判質效。通過全面、全程、全員管理,我院審判質效持續走高,多項指標位居全省基層法院前列。去年,我院共受理各類案件10629件(含舊存204件),審、執結10455件,案件被發回改判率僅為0.15%,當事人一審息訴服判率高達90.3%,審判質效綜合考評連續4年名列鹽城基層法院第一。創新審判管理方式,推行開放式管理,讓群眾走進法院參與審判管理,讓法官走出法院助推社會管理。構建“四評”機制,即讓人民群眾評選知名法官、知名律師評析發改案件、專家學者評定精品案件、社會公眾評判法律文書。我院作為全國唯一的基層法院在全國審判管理工作座談會上作經驗介紹。

 

三是釋放活力,注重法院文化建設。堅持“四品”理念,即司法產品要有品質、司法人員要注重品行、法院文化要提升品位、法院工作要打造品牌。以精神文化為魂。大力弘揚“崇法致公、厚德為民”院訓精神,引導干警做到“三遠離”:遠離無知,不做不學無術者;遠離無識,不做急功近利者;遠離無賴,不做缺乏誠信者。以制度文化為尺。注重制度的思想化和思想的制度化,通過大量“潤物細無聲”的工作,將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直達、滲透到干警的心靈。以行為文化為鏡。深入推進學習型法院創建活動,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開展“非法證據排除試點項目”實證研究,被確定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去年,我院一篇信息得到最高法院王勝俊院長和張俊副院長的批示肯定,一篇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用,開創了鹽城基層法院先河。

 

三、堅持與踐行為民宗旨相結合,大力提升司法公信

 

一是實施“惠民工程”,彰顯為群眾服務的情懷。司法有了溫度,才更有力度。我院秉承“司法有限,真情無限”理念,建成全省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力量最強的訴訟服務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零距離的司法服務,實現了“八個有”:訴訟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查、約見有人排、咨詢有人答、上訴有人辦、執行有人促、糾紛有人解。去年4月,江蘇高院組織全省125家法院現場觀摩我院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最高法院以《工作簡報》并配發編者按的形式向全國推介了服務人文化、管理集約化、設施信息化、解紛一體化的訴訟服務 “東臺模式”。作為最高法院的試點單位,我院積極開展小額速裁試點工作,成立調解與速裁中心,短、平、快地化解糾紛,最大限度地減輕當事人訟累。

 

二是實施“陽光工程”,拉近司法與群眾的距離。創新公開方式。組織開展“三訪促三信”活動,通過回訪敗訴當事人、走訪涉訴企業單位、下訪涉訴信訪人,促進當事人信服裁判、信任法官、信賴法院,實現人民群眾“看得見的公正”。拓寬公開渠道。在全省首家開通12368司法信息查詢系統,及時公布案件進展,方便當事自助查詢,實現人民群眾“可感受的便利”。搭建公開平臺。定期舉辦法院開放日活動,邀請社會公眾參觀百米法文化長廊,讓公眾接近司法、了解司法;舉辦人民陪審員專項培訓,有效發揮其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的作用,實現人民群眾“能認同的權威”。今年1月,我院被省高院命名為全省首批司法公開示范法院。

 

三是實施“引航工程”,增強做群眾工作的本領。年輕干警大都是從家門走進校門、再從校門走進法院大門,其化解矛盾糾紛、做群眾工作的經驗和能力相對欠缺。針對這一現狀,我院黨組著眼長遠、超前謀劃,啟動一帶一“引航工程”,建立“資深法官庫”和“青年人才庫”,32名資深法官結對32名年輕干警,通過司法精神、司法文化、司法技能的“薪火相傳”,促進年輕干警盡快成長、成才。推行異崗交流制度,將優秀年輕干警輪流分配到人民法庭、信訪部門鍛煉,熟悉民情、了解民俗、掌握民意,著力培養其掌握群眾心理、使用群眾語言、處理群眾訴求的能力。近年來,我院先后有13名德才兼備的年輕干警走上中層崗位,18名年輕干警成為一線辦案骨干,為法院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