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判案的最高境界是“心服”
作者:艷燕 園軒 發布時間:2011-04-25 瀏覽次數:1092
系列工程保障“二次創業”
2010年,園區信用卡糾紛比前年同比下降59.8%
新聞回放:
近日,蘇州工業園區法院獲批成為蘇州市“全市法院金融審判創新實踐點”,這為該院加強金融案件專業化審理,通過司法手段依法保障金融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了新的司法平臺。
……
“盡管法院各部門的工作方向和內容不盡相同,但保障園區二次創業、促轉型升級的主線卻貫穿園區法院各個部門、各項工作。 ”石水根介紹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司法審判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園區法院始終保持前瞻性,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形勢新變化,強化司法服務的能動性和實效性,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依法保障園區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服務“二次創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服務園區發展創新工程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據了解,去年,園區法院圍繞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推出一系列實事工程,為園區二次創業保駕護航。
隨著園區建設步伐加快,蘇州各市級分行、外資銀行、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小企業信貸中心等大批金融機構陸續進駐園區,針對這樣的現狀,園區法院實施“金融審判創新實踐點”工程,迅速成立金融審判專門合議庭、優化轄區金融行業創新發展環境,維護金融安全和秩序;同時加大對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研判,幫助銀行避免和減少金融糾紛的發生。僅2010年,園區法院成功調處各類銀行糾紛136件,幫助追回金融債權2.2億多元,信用卡糾紛比前年同比下降59.8%。
園區轉型升級,人才是關鍵。去年,園區法院服務“二次創業”,開始實施“保障科技領軍人才安心創業”工程,針對高新技術項目研發的特殊性和人才管理特點,協助企業健全勞動合同管理制度,完善人員管理機制,為各類“園區科技領軍人才”、“姑蘇領軍人才”和“省雙創人才”安心創業掃除后顧之憂。同時,實施“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網”工程,專門成立知識產權審判專家咨詢委員會,邀請具有專業技術特長和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專家共同參與知識產權案件的調解工作,打造園區法院知識產權保護“綠色通道”。 2010年,該院審結的46件知識產權糾紛,通過調解撤訴結案43件,調解撤訴率達85.7%。
現在,園區創新發展正是如火如荼,大量“旗艦項目”、“總部項目”、“樓宇項目”等工程開展得緊鑼密鼓。大力創新發展的同時,一些新問題也開始浮現,比如,園區正在大力發展“地下空間”,“地下空間”在法律上如何鑒定?存在哪些權利義務問題?園區法院及時為相關單位送上法律服務和指導,通過司法建議幫助他們解決發展中的難題。
2010年,園區法院先后向相關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發出各類司法建議、調研報告20件,受到了被建議單位的普遍重視。
“和諧共建”化解糾紛
2010年,園區法院化解勞資糾紛720件,調解撤訴各類民事糾紛2696件
案例回放:
2010年4月下旬的一天,園區某企業內聚集近70位員工,由于工廠拖欠工資,情緒激動的工人揚言,要通過更加激烈的方式與企業對抗。勞資糾紛的消息傳出后,事態進一步緊張,該企業在上海、無錫、蘇州等地的16個生產供應商紛紛向園區法院提出訴訟,要求企業支付拖欠的各類合同款共計108萬元。面對危機,園區法院迅速啟動案件應對機制,通過訴前調解機制提前介入,法官們深入企業廠房,一方面做好員工的安撫工作,另一方面,組織員工和企業代表進行協商并達成調解協議。對于該企業引發的合同糾紛,法官進一步加大調解息訴工作力度,促進訴訟雙方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糾紛。經過法官的積極工作,事態很快得到控制。案件進入執行階段后,為確保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得到充分實現,法院立案庭開辟綠色通道,將執結到位的標的第一時間發放。在執行過程中,辦案法官還促成房東和收購方達成新的租賃協議,通過租金償還的形式確保了剩余執行標的實現,一場有可能產生巨大社會影響的勞資糾紛訴訟得到徹底化解。
“隨著園區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以及各項改革舉措的深入推進,勞資關系、房地產行業等領域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糾紛。面對這些呈群體性、易發的案件,我們的工作原則是讓當事人口服心服、案結事了。 ”石水根介紹說,2010年以來,園區法院通過“行業調解”等服務舉措,深入開展“和諧共建”活動,2010年,該院化解勞資糾紛720件,調解撤訴各類民事糾紛2696件,民事案件調解撤訴率72.79%,訴前調解成功率達95.15%,涉訴信訪案件化解率、重點涉訴信訪案件息訴率達100%。
據了解,去年,園區法院與企業協會、HR人力資源協會、知識產權協會、房產物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等開展“行業調解”共建活動,在化解勞動爭議、消費者權益糾紛、房產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等方面搭建了高效的矛盾化解平臺。 2010年,園區法院通過“行業調解”平臺,妥善處理涉及10個企業的勞資糾紛系列案件136件,及時化解涉及16個小區的物業糾紛303件。沒有一起因處理不當而引發群體性事件。
與此同時,園區法院還先后與鎮、社區結成共建單位,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調解組織,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調解工作,將和諧共建活動推進社區、鄉鎮,推向普通大眾。該院組織的“法官志愿服務團”,一年中派出黨員法官、干警利用休息日深入企業、社區、學校等地開展法律講座、訴訟指導等活動,去年全年開展普法活動30余次,為2000多群眾送去法律服務。
創新司法服務機制促和諧
2010年,園區法院調解工作室受理糾紛1634起,成功化解1622起
語音回放:
法院工作人員:“來法院的群眾心中肯定有氣、有怒、有不平,透明、便捷、舒心的訴訟環境,有利于化解他們心中的怨氣、怒氣和不平。 ”
園區法院2009年12月成立的“一站式”綜合性訴訟服務機構,是對“訴訟服務中心”功能的提升和拓展,“一站式”綜合性訴訟服務機構為來訪當事人和群眾提供訴訟引導、訴前調解、立案受理、案件查詢、判后答疑等服務,這可以為缺乏訴訟專業知識的當事人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服務。
園區法院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了人民調解工作室,并聘請了解社情民意、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老同志來擔任人民調解員,根據當事人的特點和糾紛性質、難易程度、發展變化等情況,由法官、人民調解員及時開展調解工作,通過耐心、細致的說服疏導,促使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消除隔閡,引導、幫助當事人達成解決糾紛的調解協議。
對園區陽澄名邸的200多戶居民來說,園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的服務讓他們印象尤為深刻,正是訴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貼心和耐心,才及時化解了矛盾,妥善解決了他們的用水難題。
事情源于2004年7月,當時,該小區開發商與某水廠簽訂了《自來水使用合同》。2008年12月,園區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接收了該水廠的資產及業務,因該小區拖欠巨額水費,水務有限公司與小區開發商產生糾紛。在多次協商未果后,清源華衍水務公司在該小區貼出停水公告,引發小區居民的強烈反應。 2010年1月,清源華衍水務公司將小區開發商訴至園區法院,要求被告支付拖欠的水費31.2萬元。經過認真細致的調查工作,辦案法官了解到雙方的矛盾焦點在于,小區是否實行水表抄表到戶、開發商是否須向水務公司支付管線改造費用、維護費用,如果上述矛盾無法解決,不但案件無法有效處理,長此以往還將造成供水公司、開發商、物業之間相互推卸責任,影響到小區200多戶住戶的生活用水問題。為此,辦案法官加大案件調解力度,邀請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參與調解,理清各方責任,減少矛盾對立。在辦案法官的推動下,供水企業和開發商共同承擔起居民實施一戶一表改造的責任。經過不懈努力,供水公司、開發商和物業三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促使案件糾紛得到有效解決。
據了解,2010年,園區法院調解工作室受理糾紛1634起,成功化解1622起,調解成功率達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