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向您提供炒股指導服務,每日收益率可達7%,詳情請登陸網站……聯系電話137……20139月上旬,先生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幾天時間,他竟因這條短信損失了75萬元。

 

謝先生平時愛好研究股市,接到上述短信后,他主動撥通了對方的電話。接電話的小伙子自稱張某,是君安證券的客服。在匯去首月會費2500元后,先生接到張某的回復,稱公司為其推薦了一位炒股指導老師,先生很快便與“老師”蘇某取得了聯系。

 

蘇某要求謝先生先匯款2萬元試炒。第二日,先生查詢銀行賬戶,發現2萬元款項和7%的炒股收益已全部到賬。

 

此后,先生對蘇某的炒股手法十分佩服,遂要求蘇某指導。蘇某對先生的炒股實力提出質疑,并以核實資金量為名,要求先生將股金全部打至公司賬上。為打消先生的顧慮,蘇某反復以公司信譽作保,并稱15分鐘之內即可將資金退還。

 

被利益沖昏頭腦的先生立即將炒股資金75萬元一并向對方賬戶匯去,然而此后,他再撥打張某及蘇某的電話,均已無人接聽。先生嘗試打開君安證券的網站,卻發現該網站已經關閉。此時,他才曉得自己被騙了。

 

法院查明,張某與蘇某讓他人制作了虛假的君安證券網站后,通過短信平臺群發信息招募炒股會員。此后,兩人分別冒充客服及炒股指導老師,相互配合,以收取會員費、核實資產量等方式在電話中實施詐騙。南長法院認為,張某結伙詐騙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經構成詐騙罪,依法判處其有期徒刑十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蘇某正在另案處理中。法官提醒市民,在進行高額投資前,要仔細核查投資方資質,并保存相關協議資料,不要親信電話推銷及網絡信息,以免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文中公司名、人物名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