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掃一掃”了嗎?如今,黑白相間、形似迷宮的二維碼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智能手機普及,二維碼成為連接線上、線下的一個重要的通道。但二維碼如果李逵變李鬼,帶來的就不是便捷,而是麻煩了。近日,海門法院就審理了一起因二維碼偷梁換柱引起的刑事案件。

李某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間,先后使用FTP密碼破解工具和密探FTP掃描工具軟件攻擊多家企業的網站,非法獲取該網絡平臺管理員的用戶名和密碼,后使用管理員身份登錄該網站,并在網站上將原有的支付寶收款二維碼變更成為李某自己的支付寶賬號(p﹡﹡﹡﹡0@163.com)的收款二維碼,通過網站用戶掃描二維碼非法獲利近萬元。

在本院審理過程中,李某對公訴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罪名及提供的證據均無異議,并表示認罪認罰。

海門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李某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認定為情節嚴重,李某的行為已構成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結合其歸案如實供述自己犯罪事實并主動退贓的情節,最終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三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法官說法:微信、支付寶的支付功能大大便捷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但不要見“碼”就刷,對于來歷不明的二維碼,特別是路邊廣告、街邊傳單、一些不正規網站上提供的二維碼,需引起警惕,最好不要盲目掃描。尤其在涉及支付等財產處分功能的使用時,更是要慎之又慎,對用戶名等標簽化識別方式謹慎核對。

第一次作案時,李某剛滿十八周歲歲,且只有初中文化,但卻做了這樣一件需要很高“技術含量”的事,不可謂不聰明。希望他能夠真正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將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到造福自己和社會的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