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一間25平房的小平房,親兄弟大鬧五年,最終對簿公堂。法官重在解決根本矛盾,為使三兄弟重歸于好,四小時耐心調解終達成效。

 

1995年,王家老母親建有4間平房,大兒子王寶發結婚時,母親將兩件平房分配給大兒子所有。1996年,小兒子王寶根因經濟困難沒錢造房結婚,王寶發為幫助弟弟,將自己的一間平房給了王寶根。由于母親年數已大,為讓老人能夠安度晚年,三兄弟各出100元將王寶發的另一間房購買下來給母親住。2005年母親去世,正逢村里拆遷,老三瞞著兩個哥哥將兄弟三人共有的平房全部占為己有,并拿到了拆遷款80000元,得知真相后,老大老二找到王寶根要求平坦拆遷款遭到拒絕,家族長輩出面協調未果。2011年,盡管事隔六年,三兄弟矛盾仍難以化解,越積越深,村干部、家族長輩出面調解都沒有效果,今年 1月,兄弟二人將弟弟王寶根告上法院。

 

承辦法官了解案情好,意識到此案不能光解決拆欠款的問題,而是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讓兄弟三人重新和好。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三兄弟在法庭一度地引起激烈爭吵,法官了解到三兄弟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為了能化解五年的矛盾,法官欲對三人進行調解,遭到三兄弟的拒絕,老三王寶根堅決表示法院怎么判就怎么認,要調解從他那邊拿到一分錢,門都沒有。法官嚴肅糾正了王寶根錯誤的態度,但仍沒放棄調解工作,在與兩兄長長談后,從中感覺到兩兄長還是有能調解的可能,關鍵是要做好老三王寶根的思想工作,法官重新梳理調解方向,向村干部和王家長輩了解了更多三兄弟以往的生活后繼續做王寶根的思想工作,法官沒有單純地直接向王寶根灌輸法律法規,而是情理相融帶著王寶根回憶自己生活困難時兩個哥哥是如何幫助的,在拆遷發生前三家關系是如何融洽,做人不能忘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況且區區幾萬元的拆欠款就讓自己與兩個哥哥撕破臉,不認家族親情,畢竟血濃于水,這樣一鬧再鬧怎能讓老母親走得心安,自己還有一雙兒女,如果以后兒女也像自己一樣為了錢不顧親情自己會怎么樣,作為父母首先應該給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樣。在法官耐心勸導下,王寶根坦誠事情鬧到這個地步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畢竟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是兄弟幫了自己,還是對兩個哥哥心懷感激的,最終答應調解。

 

終于,兄弟三人自愿達成調解協議,王寶根給付兩個哥哥拆欠款15000元,至此,兄弟三人握手言和,四小時的調解圓滿成功。(文中人物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