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保險人投保交強險和商業第三者險后,如果發生保險事故,在交強險理賠之后,要求在商業第三者險中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保險公司一般都會拒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維護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就成了一道難題20101226,徐州市泉山區法院審結一保險合同糾紛,因被保險人同時投保交強險和商業第三者險,依照我國《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判決被告在交強險中優先賠償原告精神撫慰金,從而有效地維護了原告的合法權益。

 

投保車輛遭遇車禍

 

2007514徐州某汽車出租公司為蘇C-51xx車輛在徐州某保險公司投保機動車強制保險和商業險各一份,保險期限自2007514起至2008513止。其中,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為死亡賠償限額50000元,醫療費賠償限額80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2000元,無責任死亡傷殘賠償限額10000元,無責任醫療費賠償限額1600元,無責任財產賠償限額400元;第三者責任賠償限額200000元。

 

200811911時許,曹建駕駛蘇C-51xx號出租車沿泰山南路行駛至金泰小區路邊停靠時,與丁磬功發生交通事故,致丁磬功受傷。經交警部門認定,司機曹建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丁磬功無責任。丁磬功住院治療出院后,將出租公司告上法庭,后經法庭主持調解,與出租公司達成賠償協議,出租公司主動履行了給付義務。

 

2009310,丁磬功再次入院治療,產生醫療費用5135元,經鑒定丁磬功傷情構成十級傷殘,丁磬功為此支付鑒定費1000元。2010510丁磬功再次將出租公司、曹建、曹全和保險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賠償醫療費、精神撫慰金等合計12096.51元。

 

201079,法庭依照我國的有關法律規定,判決被告保險公司賠償原告丁磬功傷殘賠償限額內的殘疾賠償金31455元;被告曹建賠償原告丁磬功醫療費5135.05元、保險公司賠償范圍外的殘疾賠償金9649元、護理費612元、誤工費720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306元、營養費255元、精神撫慰金5000元,合計28157.05元,同時承擔案件訴訟費、鑒定費合計1555元。2010914出租公司將判決書確定的商業險部分賠償金28157.05元、訴訟費和鑒定費1555元合計29712.05元交付給了丁磬功。2010917出租公司賠付上述款項后,遂依據雙方簽訂的保險合同向保險公司索賠,但保險公司僅同意在第三者責任保險范圍內的合理損失給予賠償,出租公司遂將保險公司告上了法庭。                                                                                                                                                                                                                                                                                                                                                                                                                                                                                                                                                                                                     

理賠遭拒起訴維權

 

出租公司稱,200751原告所有的蘇C51xx號汽車在徐州某保險公司投保了交強險和商業險。在保險期間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法庭經審理,判決向受害人賠償29712.05元。判決生效后,原告向被告索賠,要求按照保險合同約定支付判決書認定的賠償款28157.05元,被告以種種借口不予履行自己的賠付義務,故請求法庭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保險賠償款28157.05元,并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

 

被告保險公司辯稱,同意在第三者責任保險范圍內的合理損失給予賠償,但認為判決中的精神撫慰金5000元和案件受理費及鑒定費1555元不在賠償范圍。為此,被告向法庭提供機動車保險條款一份證實自己的主張:一是原告投保的保險未購買不計免陪險,依照機動車商業保險條款第九條第一項的約定,被告在扣除損失數額的20%后進行理賠;二是按照該條款第七條第二項和第七項的約定,對于5000元精神撫慰金不予理賠。

 

在本案中,原告與被告對雙方存在保險合同關系以及保險期間內發生保險事故的事實均不持異議。被告之所以拒絕賠付保險金的理由是:對于商業險中的5000元精神撫慰金和已經產生的訴訟費和鑒定費1555元不予賠償,在扣除20%的免賠率后予以理賠。原告認為,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后,受害人丁磬功基于其人身權利受到侵害提起的是人身損害賠償訴訟,而本案原告基于保險合同關系提起的是保險金給付訴訟,根據不同的實體法規范,理當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則。

 

在前者(人身損害賠償)侵權之訴中,由于我國立法堅持的是最大限度保護交通事故受害人利益,因而法庭會選擇使受害人遭受最小損失的方式賠償受害人以及在交強險范圍外賠償精神撫慰金。人民法院在侵權之訴中的這種判決,并不是對保險人應向被保險人承擔的保險責任作出的認定,而是對侵權人的損害賠償數額作出的有利于受害人的認定,法院判決保險人在交強險范圍內承擔的部分,實質上也是侵權人應該賠償的部分。現侵權人提起保險合同之訴,應首先確定其依法承擔的賠償數額。

 

據理力爭維護權益

 

原告稱,在這起交通事故中,被告保險公司的賠償數額為86157.05元,首先應在交強險數額內賠償58000元,剩余的2815705元在商業險中賠付。被告主張商業險中不應賠付精神損害撫慰金,但最高法院在《關于交通事故中如何理賠精神撫慰金的批復》中規定“精神損害賠償與物質損害賠償在強制責任保險限額中的賠償次序,請求權人有權進行選擇。請求權人選擇優先賠償精神損害,對于物質損害賠償不足部分由商業險第三者責任險賠償。”從財產保險彌補損失的功能和投保目的看,應允許當事人選擇對其最有利的賠償方式以及在交強險范圍內賠償精神撫慰金,本案原告就是選擇這種方式予以理賠,依法應予以支持,故被告主張原告5000元精神撫慰金不予賠償的辯稱意見,應不予采信。

 

被告認為,我國《保險法》第五十一條規定,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因給第三者造成損害的保險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訴訟的,除合同另有約定外,由被保險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訴訟費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原告投保的機動車商業保險條款第七條第七項中規定“仲裁或者訴訟費用以及其他費用,被告不負責賠償”,因此,原告交納的訴訟費不應由被告賠償。而原告認為,依據《保險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保險人、被保險人為查明和確定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和保險標的的損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原告為查明傷者丁磬功的傷情,支付了傷者丁磬功鑒定費用,被告應予賠付。本案中,原告的機動車未投保不計免陪險,又因原告在此次事故中負全部責任,故原告應承擔其損失的20%,被告在保險限額內賠償原告損失的80%

 

打贏官司終獲賠償

 

法庭經審理認為,原告與保險公司間的保險法律關系合法有效,發生保險事故后,保險公司應依約承擔支付保險金的義務。被保險人投保交強險和商業第三者險后,如果發生保險事故,按照法律規定,商業險僅在交強險賠償限額外予以賠償。由于交強險中明確列明精神撫慰金屬于理賠范圍之內,而商業第三者險中精神撫慰金則屬于拒賠項目。交強險中傷殘、死亡補償金與精神撫慰金的賠償次序問題,將直接影響被保險人獲得賠償的金額。如果交強險先付死亡補償金,對超出保額的精神撫慰金,在商業第三者險中又得不到賠償,這部分損失將由被保險人自己買單。

 

如果交強險先付精神撫慰金,對超出保額的傷殘、死亡補償金,在商業第三者險中能得到賠償,則被保險人將獲得更多的賠償金。交強險保險條款中各項賠償費用是并列的,并無先后排列之分。此外,我國《保險法》規定,對于保險合同的條款,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有爭議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應作出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綜上,保險公司的辯稱沒有法律依據,應在交強險責任限額內優先賠償原告的精神撫慰金。

 

原告與被告簽訂的機動車保險合同,是以車輛保險為標的的保險合同。雙方簽訂合同時意思表示真實,且合同內容不違背保險法及其它法律法規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定,合同有效。原告作為投保人、被告作為保險人均可依約行使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交付保險費,保險人按約定的時間開始承擔保險責任,即在保險合同期間內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保險人按照合同約定承擔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綜上所述,原被告簽訂保險合同后,原告在保險期限內發生保險事故,被告應按雙方協議約定比例理賠。20101226,法庭依照我國《保險法》的有關規定,判決被告徐州某保險公司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賠償原告徐州某汽車出租公司保險理賠款和鑒定費用、精神撫慰金合計23325.64元。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限履行上述金錢給付義務,應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加倍支付延遲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由于被保險人向第三者支付的賠償金與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的賠償金屬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的保險賠償金應嚴格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計算。當被保險人同時投保交強險和商業第三者險時,精神撫慰金應在交強險中優先獲得賠償。因此,一審宣判后,被告沒有提出上訴,并且在上訴期滿之前主動履行了給付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