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學生盜竊犯罪居大學生犯罪之首應引起重視
作者:吳婭 發布時間:2012-10-24 瀏覽次數:1044
目前,在大學生違紀違法行為中,盜竊行為日益突出,2007年至今,虎丘區法院已審理大學生盜竊犯罪案件13件,占同期各類大學生犯罪案件的一半以上。大學生盜竊不僅有害于校園風氣,損害大學生形象,也給涉案大學生的家庭蒙上陰影,亟待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犯罪特點
一是作案對象熟人化。作案地點多為寢室、教室、圖書館等日常生活、學習場所,對象主要是同一高校的大學生,尤其是熟悉的同學。大家朝夕相處,作案人自然十分了解身邊同學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和擁有物品,更加容易挑熟人下手,乘隙而入,且事后能以自己的學生身份掩人耳目。
二是作案動機簡單化。目前,大學生中存在攀比的現象,同學間也存在一定的貧富差距,有的同學就會采取盜竊手段獲得財物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暫時的心理平衡。也有人并不是貪戀錢財,而是出于報復泄憤甚至追求刺激的目的實施盜竊犯罪。相對于社會上盜竊作案的事先踩點、膽大妄為,大學生盜竊犯罪大多是事前沒有預謀的,而是在他人疏于防范時,臨時起意,趁機順手牽羊。
三是犯罪手段智能化。大學生是一個高智商、高知識的群體,具有一定的專業文化知識,在作案手段方面呈現越來越智能化的趨勢。有的作案大學生為計算機高手,他們直接通過互聯網盜取他人的銀行賬號和密碼,采用網上消費的方法竊取他人財產。
四是盜竊目標多樣化。筆記本電腦、手機、MP3、衣服、首飾、化妝品等都可能成為盜竊的目標。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達,電子貨幣等虛擬財產也成為侵害的目標。
二、主要原因
一是不良心理因素影響。大學生盜竊是復雜社會現象的反映,此行為的產生無疑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而行為人個性存在某種缺陷和偏差是主要原因。通過盜竊的方式來發泄心中不滿情緒,以滿足自己某種心理需要,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或者通過盜竊,使他人在財物上遭受損失,實現對他人進行報復的目的。
二是學校管理松懈。學生宿舍樓、機房、實驗室等重點要害部門管理上的不當和缺陷客觀上給盜竊者犯罪創造條件,刺激其惡念膨脹,產生動機。另外,部分學校對已經發生的盜竊行為處理力度輕,使部分盜竊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不能使其深刻反省,及時悔悟,導致連續盜竊。
三是學生防范意識淡薄。大學是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很多同學缺乏警惕性,對自己的財產疏于管理,給作案人以可乘之機,且在遭竊后不汲取教訓,致使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被盜。在發生盜竊事件后,很多大學生不及時尋求報警救助,客觀上縱容了盜竊者的行為。
三、防范對策
一是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人格。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社會化關鍵時期,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身心尚未成熟。學校在注重對學生進行智力發展教育的同時,應密切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使學生了解社會,客觀地面對現實,改變不切實際的想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摒棄“金錢至上”等社會不良思想的腐蝕。通過組織集體活動和進行集體心理輔導等渠道,在學生中營造平等、輕松、和諧的氛圍。
二是提高學生和教職工的防盜意識,完善財物保管措施。大學生被害人身上存在的麻痹大意、虛榮、露富、輕信等特征,是其屢遭盜竊侵害的重要原因。為此,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應做到謹慎防范、防止大意、克制虛榮、避免露富,妥善管理自己財物,養成良好的個性心理、行為習慣。
三是學校切實建立安全防盜管理制度。首先,嚴肅法紀、校紀,對于學校內部已經發生的盜竊事件,學校保衛或者公安部門要認真查處,絕不姑息;其次,嚴格宿舍樓進出登記制度,完善對機房、實驗室等重點要害部位的監管,消除安全隱患;再次,對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積極配合公安、工商等執法部門對校園周邊游戲機室、網吧等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經營性場所堅決取締,堵截校園周邊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