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海州區法院引用古詩訴前解紛爭
作者:馬書英 發布時間:2010-12-08 瀏覽次數:650
日前,連云港海州區法院法官訴前調解了一起發生在堂兄弟之間的排除妨礙糾紛。法官在調解時引用了“六尺巷”典故中的古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促成雙方各讓一步,最終達成了調解協議,案件得到圓滿解決。
互不相讓 堂兄弟變仇家
董久波與董久勇系堂兄弟,兩家的房屋緊挨著。今年,董久波在老房的地基上興建新房,修門廊時向外延伸了
深入了解 訴訟前巧分流
海州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的法官在接受董久勇的立案咨詢時,了解到雙方不僅是鄰居關系,還是親屬關系。考慮到鄰里之間在日常生活中難免發生摩擦、發生磕磕絆絆,此案要是能由人民調解工作室調解成功,在訴前即化解掉,更有利于相鄰關系的處理和親情關系的恢復。遂向董久勇講解人民調解的便民性和惠民性等特點,征求董久勇同意后暫緩立案,由訴調對接辦公室委托人民調解工作室的特邀調解員進行調解,該院法官對調解過程進行指導。
引經據典 化干戈為玉帛
為將糾紛徹底化解,海州區法院法官和人民調解員一起來到爭議的房屋,到實地進行了調查了解。法官看到現場的情況后心里有了主意。將董久波和董久勇叫到房子前,對二人說,今天我們先不說別的,先講一個故事,便講起了“六尺巷”的故事。尤其是引用了那首經典的七言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雙方聽后,都低下頭沉思不語。法官見此情景,立即從“情、理、法”等角度展開,對雙方進行說服教育,叫雙方心平氣和地思考問題,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多為對方著想。在法官和人民調解員的耐心教育下,最后雙方都各讓一步,達成了由董久波補償給董久勇4000元的調解協議。
重歸于好 回訪鞏固調解成果
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后,向該院申請對調解協議進行確認。法院依法對調解協議進行了審查,對雙方達成的調解協議予以確認。為防止糾紛反復,鞏固和完善調解成果,法官根據該院對調解協議的履行情況跟蹤回訪的規定對該案進行了回訪。了解到董久波已按調解書的內容向董久勇給付了4000元的補償款。董久勇將被擋住的門封住,將房子的一個窗戶改造成為一道門,已能正常出入。本案真正實現了化干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糾紛得以案結事了人和。
本案是海州區法院訴前調解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院充分發揮“三員”(法院的審判員、經區人大常委會批準的人民陪審員、經區司法局認可的特邀人民調解員)組成的訴前調解指導員隊伍的作用,依托法律服務工作站這個工作平臺,共指導人民調解組織調解案件794件,委托民政部門調解婚姻家庭糾紛316件,委托海州區消協調解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50件,委托交巡警支隊海州大隊調解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糾紛案件60件。駐海州區法院人民調解工作室已經調解案件127件。依法確認經調解組織調解達成的具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并由雙方當事人簽字蓋章的調解協議32件。通過訴前調解和分流,今年1-11月份,該院受案數量不升反降,與去年同期相比降低20.06%,實現了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當地和訴前。(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