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句容法院后白法庭受理了一起欲解除十六年收養關系糾紛的案件。訴訟過程中,承辦法官找準癥結,運用正確的工作思路和周密的調解方案,在長達數小時耐心調解后,讓作為養子的被告逐步走出心理陰影,彌補了雙方多年養育情的缺失,最終以和好撤訴圓滿解決,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1995年春天,時滿2周歲的小明被陳某夫婦收養,陳某夫婦一直將小明視為掌上明珠,平時嬌慣寵溺。后小明得知自己不是陳某夫婦親生的真相后,心里便蒙上了一層陰影,與陳某夫婦的隔閡逐漸產生,最后留下與養父母斷絕關系的紙條后離家出走。傷心欲絕的陳某夫婦遂將小明告上法庭,要求解除收養關系。

 

后白法庭受理此案后,依法通知雙方開庭。可開庭當天,小明卻拒絕到庭。承辦法官立即打電話與其溝通,不斷進行說服教育,小明終于到庭。因涉及到婚姻家庭類案件,承辦法官加強了庭前調解力度,通過與雙方溝通,法官了解到原、被告之間其實并沒有太大的矛盾糾紛,主要原因是雙方交流太少,加之外界“輿論”給小明造成的壓力,讓小明一直走不出“寄養”的心理陰影,以致產生隔閡。陳某夫婦雖然起訴,但在老兩口的眼中仍看出了對養子的依依不舍之情。為了彌補雙方情感的缺失,化解雙方的恩怨,法官本著司法為民的原則,從不同角度做雙方當事人工作,同時通過當事人親戚好友做外圍工作,耐心細致析法說理。后原告表示此次起訴只是想挽回兒子,讓兒子不要再義氣用事。而作為養子的被告,一直抱著堅決與養父母斷絕關系的想法,不愿與父母交流,更不愿認錯改正,調解工作一時陷入僵局。而此時承辦法官沒有氣餒,在當庭教育小明后,再次對其進行入情入理的說理分析,指引小明換位思考,并讓小明回憶平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及養父母多年來在生活以及學習上的關心照料。經過法官一腔熱忱的耐心調解,小明最終意識到自己的糊涂草率,未考慮養父母的感受,讓老倆口受了委屈,后低頭向養父母認錯,并感謝養父母多年來的養育之情,含淚表示今后摒棄他人的閑言碎語,回家同父母好好生活。養父母喜極而泣,三人抱頭痛哭,并一致感謝法官又給了他們一個完整的家。后原告撤訴,此案得以圓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