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錢想瘋了:冒充省委領導騙錢 招數太幼稚:被一眼識破獲刑三年
作者:梁文文 發布時間:2010-08-06 瀏覽次數:704
只因生活窘迫,犯罪分子竟然大膽冒用省委領導的名義騙錢,不料手段過分幼稚被對方輕易識破。日前,吳江法院審結了這起詐騙案,利用手機短信行騙的被告人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三年。
張民是吳江本地人,初中一年級后便輟學在家跟爺爺學起了木匠手藝,但是年輕氣盛的他認為好男兒應該志在四方,于是外出當起了輪船運輸工。在外闖蕩了三年后一事無成的張民又回到工廠接替爺爺的班,直到27歲時他決定自主創業,買回幾臺織布機干起了個體經營。可是不知是因為管理無方,還是時運不濟,張民的生意總是不見起色,幾經周折最終半途而廢。
2010年年初,已經年過不惑的張民待業在家,家中的經濟來源全靠妻子一人在企業打工賺取。張民不想坐吃山空,更不想被人說自己吃軟飯,于是去了一家擔保公司想貸款東山再起。按照擔保公司的規定張民交了7000元的擔保金和手續費,滿心歡喜地等著貸款批下來便可一展拳腳大干一番事業,可是等來的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反而白白丟了7000元錢。張民重出“江湖”的計劃破滅了,眼看著別人的生活越過越滋潤,自家的生活卻越發困窘,他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兒。這天晚上,張民像往常一樣正無所事事地在家看電視,看著電視上正在播放的某檔節目,突然想到了幾年前這檔節目曾經講述一個詐騙分子冒充行政官員向私企老板行騙的案例。當時主持人說那名詐騙分子竟然多次利用手機發短信的方式行騙,屢試不爽,成功騙取人民幣共700萬元。想到這,張民心動了,與此同時一個手機號碼出現在他的腦海中,這個號碼正是吳江某集團老板王總的手機號碼。張民是怎么知道這個號碼的呢?回溯至十年前,張民曾經在該集團下屬的一家化纖廠做過工人,機緣巧合之下在廠內通訊錄上看到了王總的手機號碼,因為這個號碼很順口,所以張民就記下了。今天再回想起來,張民覺得自己實在太有遠見了,當年的一個無意之舉竟然促成了今天的生財之道,于是他鬼使神差地拿起手機。
這天晚上八點多,吳江某集團老板王總收到了一條令他觸目驚心的短信:“王總你好!請轉帳200萬到建設銀行,帳號為……。完成后請回電,江蘇省委:×××。”讀完這條短信王總愣住了,一時間不知所措,于是他回撥了這個短信號碼,可是對方話機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此前,王總曾收到過冒充財政局讓他匯款的短信,當時他并沒有理會,根據以往的經驗,他很快意識到這又是一條詐騙短信,遂向當地派出所報了案。公安干警迅速展開偵查,根據報案人提供的有利信息在較短的時間內便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話說這頭張民發完短信后一直心緒不寧,剛才手機鈴響了好一陣,他明明知道是王總的電話卻愣是沒敢接聽。這個晚上張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他為200萬的從天而降激動不已,他覺得自己只要等待王總把錢打入銀行卡中就可以擺脫現在的生活困境,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天上的餡餅沒有等來,等來的卻是冰涼的手銬。(文中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