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造通過高校招生辦領導許諾對口單招為學生辦理大學入學手續,偽造大學入學通知書欺騙多名學生家長獲利36萬元,最終難逃法網。近日,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這起高考招生詐騙案件,以詐騙罪依法判處被告人君有期徒刑10年,并處罰金5萬元。

 

現年25歲的被告人君,系新沂市一個體經營戶。20098月,君得知彭某的親戚高考分數低,就稱自己有位朋友的哥哥是中國礦業大學招生辦的領導,可以解決高考低分學生通過對口單招入學,并且還能直接帶家長到學校辦理入學手續。為證明此事的真實性,君給彭某看了他之前辦好的一個學生的通知書復印件,彭某深信不疑,就將一些親戚朋友介紹來的學生委托君辦理入學手續。其實,君并不認識大學招生辦的領導,這只是他自己編造的。為順利把錢騙到手,君找到了一家廣告公司,通過網上下載的印章圖案,偽造了大學招生辦公室的印章,然后制作了假大學入學通知書、新生入學須知以及學生推遲報到緊急通知等配套的足以讓人相信的證明文書。從820910,在短短22天時間里,君持這些偽造的證明文書共騙取18名學生家長36萬元,所騙錢款全部用于償還個人債務及揮霍。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人君以介紹入學為幌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騙取他人財物且數額特別巨大,擾亂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鑒于仲君自愿認罪,法院作出酌情予以從輕處罰的判決。

 

連線法官:據承辦本案的法官介紹說,又到高校招生錄取時,渴望上一個好學校、讀一個好專業是每個考生及其家長的最大愿望。這時,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就會利用考生及家長的這種“求好、求勝、求上、求穩”心理,打著各種各樣的幌子實施招生詐騙活動。每年都有很多學生家長受騙上當,仔細分析起來原因很復雜,主要是警惕性低、防騙經驗不足、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等原因。

 

在此,法官提醒廣大家長與考生,面對種種高考招生騙局,考生和家長一定要保持警惕,切勿聽信花言巧語,不要抱僥幸心理,陷入招生陷阱,否則既耽誤考生前程,又造成財產損失;應通過正規途徑多方查詢錄取信息,辨別真偽,切莫追逐不當利益,從而被騙子鉆了空子。

 

法官還建議,廣大高校及招生考試有關單位,要加大對于招生規定、咨詢查詢方法以及監督機制的宣傳,令招生過程真正實現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