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崇安法院集中宣判會嚴厲打擊毒品犯罪
作者:陶玉 發布時間:2010-06-23 瀏覽次數:780
“6·26”國際禁毒日到來前夕,崇安法院召開毒品犯罪案件集中宣判大會,近百名無錫市民旁聽了宣判。面對法律的嚴厲制裁,不少被告人當場流下懺悔的淚水。
被告人叫蔣林(化名),今年43歲,是毒品犯罪案件中為數不多的無錫被告人中的一個。他曾有一份不高卻穩定的收入,一個不大卻溫馨的家庭,還有一個天真活潑的兒子。他記得自己曾被評為車間里的先進個人,自己是同事中最早買摩托車的人,甚至還記得兒子坐在摩托車上兜風時快樂的笑聲。但現在他淪為一個癮君子、一個毒販子、一個兒子再也不愿向人提起的父親。冰冷的手銬套在他骨瘦如柴的手上,當聽到法官宣布他被判處八年有期徒刑時,悔恨的淚水剎時流出了眼眶。
蔣林的墮落是從一支裝有海洛因的香煙開始。開始他和大多數吸毒者一樣只是出于好奇想嘗嘗新鮮,接著他也和大多數人一樣不能自拔。在他染上毒癮的第二年,妻子失望地帶著兒子離開了。在他因吸毒被勞動教養時,單位將他開除了。沒有工作意味著沒有毒資,被毒癮折磨得涕流滿面的蔣林一狠心干起了販毒的勾當。蔣林說,我知道這輩子我完了。
毒品犯罪被告人絕大多數是無業、流動性大、文化程度低的外地人,近些年來被告人中漸漸多了無錫人的身影。這些無錫人大多曾經有工作、有家庭,也有穩定的生活,部分人走上毒品犯罪這條路是從吸毒開始的。人一旦染上毒癮心思根本不在工作和家庭上,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買毒過癮。普通的收入根本沒法承受巨大的毒品開銷,吸毒者一旦沒有毒資就會不顧一切鋌而走險,走向販毒、盜竊、搶劫的犯罪道路。還有一部分人不是單純為了以販養吸,而是受毒品犯罪巨額暴利的引誘雇傭、指使或利用他人販賣毒品。
無錫崇安區法院副院長符錫梅指出,近年來毒品犯罪主體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本次宣判的被告人中有一半以上是80后,年初崇安法院還審結了一起未成年人販毒并教唆他人販毒的案件。此外女性涉毒人員的比重和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均在逐年攀升。未成年人和女性一直被視為弱勢群體加以傾斜保護,人們很少將二者與社會危害性如此大、處罰又如此嚴厲的毒品犯罪聯系在一起,而他們正是利用這種社會心理作為犯罪的掩護。女性和未成年人正從傳統意義上的毒品犯罪受害者,漸漸演變成毒品犯罪的實施者。
張秋霞和她的丈夫曾是菜市場上的魚販,每天起早貪黑地干活弄得一身腥臭也賺不了兩個錢,根本沒能力在無錫扎根安家。2009年的春節,丈夫豪氣地塞給了她5000元過節。張秋霞不由起了疑心,丈夫沒有其他工作,家里的收入全靠魚檔賣魚,他怎么會有額外的5000元給自己。在張秋霞的再三追問下,丈夫吞吞吐吐地說,自己幫老鄉帶了點“貨”,這是辛苦費。更讓張秋霞震驚的是這個“貨”竟然是白粉。張秋霞流著淚求丈夫不要再做這個犯法又缺德的勾當了,丈夫點頭答應了,可接下來的幾個月,丈夫仍不時地塞給她一、兩千元。張秋霞知道這是帶“貨”的錢,丈夫也再三保證自己會很小心,也絕對不會吸,漸漸地張秋霞默認了丈夫的行為。到后來在丈夫不方便的時候,張秋霞甚至主動請纓幫丈夫帶“貨”。張秋霞想自己是女人,警察不會注意自己的,如果把“貨”藏在胸罩里,就會搜不到。沒想到很快她和丈夫失手,雙雙落入法網。法庭上張秋霞說,我不想坐牢,我還有兩個孩子,我們夫妻都坐牢了,孩子怎么辦。
符院長提到,冰、麻古、搖頭丸、氯胺酮(俗稱K粉)等新型毒品犯罪近年來明顯增多,這與一些年輕人對新型軟性毒品的認識誤區有關系。許多年輕人錯誤地認為,軟性毒品和海洛因不同,吃一兩次是不會上癮的,危害也不像海洛因那樣嚴重。軟性毒品甚至成為一種“時髦”。其實毒品就是毒品,根本沒有軟硬之分。軟性毒品是相對硬性毒品而言成癮過程慢,對身體的危害也要通過一段時間才能表現出來,但后果是同樣的嚴重。軟性毒品同樣會嚴重損害人體的大腦和神經中樞,海洛因停藥后如中毒不深可逐漸恢復,但軟性毒品對人體的損害是不恢復的。
我們都知道毒品有害,但毒品的真實危害遠遠高于我們的認識和想象。對于健康的人們,我們還是那句忠告—珍惜生命,遠離毒品。而對那些鋌而走險、從事毒品犯罪的人們,我們提醒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