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淮安訊:近年來,金湖法院堅持“五個轉變”,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審判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院審判質效指標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審判工作呈現出“高調撤?高效率?低上訴?低發改?低投訴”良性發展態勢,今年上半年審判質效指標綜合排名居全市第一位。

一是由松散型向集約型轉變。在審判管理工作職能部門未建立之前,該院審判管理工作一直處于多頭、無序管理狀態,審判質效指標多半處于中游水平。面對這樣的現狀,使院黨組一班人驚醒,要實現質效指標新的突破,必需創新管理機制,由松散型管理向集約型管理轉變。2006年進行機構整合,試行設立審判管理辦公室,專職從事全院審判管理工作。為了便于審管辦開展工作,在職權上實行“一個漏斗向下”,賦予其全權指導、協調、監督、管理全院審判工作的權利。審管辦成立后,不負眾望充分履行和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加強庭審監督、強化審判運行態勢分析、搞好審判質效評析、注重審判經驗總結、及時提出優化審判管理的具體建議,各項工作既有條不紊,又卓有成效的開展,審判管理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審判質效躋身全市法院先進行列。今年該院又針對新的民事訴訟法實施后基層法院審判監督職能弱化的問題,進一步整合現有司法資源,將審監庭與審判管理辦公室合署辦公,推動審判管理工作向縱深發展。

二是由理性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轉變。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該院根據省高院制定的審判質效指標體系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按照前瞻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標準,在審判流程、案件質量監督評查、法官審判業績考評、案件庭審等方面制定了20多個配套性規定,對審判工作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監督管理。如,在審判流程上,該院根據立案信訪、審判執行、結案歸檔、質量評查、考核獎懲、評估利用等各個環節的工作要點,制定了審判流程節點管理辦法;在加強執行權運行監督制約方面,該院針對以往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制定了“五個分離”制度,有效防范了執行權的濫用和違規擴張等不良現象的發生。為指導審判人員及時準確審理案件,提高案件審理質量,該院設立了刑事、民事、商事、行政、執行等五個專業咨詢研討小組,對全院各種疑難復雜案件、發改案件和社會影響案件進行研討,并對個案的審理提出主導建議,大大提高了辦案質量和審判效果。這些成功經驗和做法,得到了上級法院的充分肯定,并被省高院作為工作經驗予以轉發。

三是由常規管理向目標管理轉變。堅持目標引導與自我加壓并舉。該院制定完善了審判質效指標長效管理機制,把質效指標貫穿于個案審理的全過程,案件審理到哪個程序,質效指標就跟蹤監督到哪里,實行周督辦、月評析、季考評制度。在此基礎上,把結收案比、調解率、執結率、案件發改率、案件投申訴率等關鍵性質效指標,作為考核部門和法官業績的重要內容,并將考核的結果記入法官業績檔案,作為評先評優、晉職晉級的主要依據。明確規定,法官審判業績在同類人員中不在靠前位次的,不得提拔任用、不得評先評優;業務部門的審判業績在全市法院條線內不在上游位次的,部門及其負責人不得向上級推薦表彰。今年年初,我院在中層干部競爭上崗中,就有3名同志因平時審判質效指標未達標,而被取消了競選資格。今年7月,省高院新的審判質效指標體系和審判績效綜合考評辦法實行后,該院又針對性地對原有的目標考核措施進行修改和完善,以更加客觀、更加科學、更加公正地強化審判質效管理和庭局法官績效考評,促進審判質效邁上新臺階。

四是由監督型向服務型轉變。該院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審判、一切服務于審判”的工作理念,著力強化服務職能,一是以創建“學習型法院”為載體,著力加強審判人員的素質教育。通過選派法官外出學習、深造,開展法官任職培訓,自辦培訓班,實施課題調研等多種渠道,不斷增強審判人員的實際辦案能力和工作效率,為審判工作夯實基礎。近年來,該院先后累計送出人員80多人次、參加各類培訓500多人次、開展課題調研20多個,撰寫調研文章300多篇,連續數年被市、縣宣傳部門評為學習型先進機關。二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著力提高審判人員的實際辦案能力。該院堅持每月召開一次審判運行態勢通報會、案件質量評查分析會,以及不定期召開專項評查分析會、審判管理協調會,同時以“法官論壇”的形式,對“瑕疵”案件進行集中剖析,激發審判人員發奮進取,爭創一流積極性。三是堅持以人為本竭力為干警排憂解難辦實事,為審判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增強動力和活力。生活上想方設法為困難干警排憂解難;政治待遇上,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為優秀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舞臺。同時積極向上級組織部門爭取,為在職干警晉升、晉級創造條件。

五是由宏觀管理向微觀管理轉變。該院始終堅持把隊伍建設作為審判管理工作的的一項延伸工程,緊抓不放。抓紀律 ,常規監督樹形象。從細微處入手,從身邊事抓起:一是堅持上下班指紋簽到制度,職能部門每月收繳記錄存檔。二是實行全院法官掛牌上崗制,要求上至院長下至書記員在從事公務期間必須戴上胸牌,同時要求每位法官的辦公桌上都擺放標有姓名、職務、所屬部門及照片的桌牌,各單位負責人的辦公室里都有一個法官去向告知欄,每天有各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人員的去向進行查點,并將查點情況在“去向欄”上標記,月底將人員去向情況匯總到紀檢監察室。三是完善監督考核制度,職能部門不定期地深入各部門檢查核實紀律制度的落實情況,定期通報,確保執行紀律不打折扣。建制度,細節管理有規范。通過精細管理,使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工作、每一件案件,使司法行為得以規范運行。實行崗位“底線管理”,對全院每個崗位都規定了應達到的底線標準,同時采取定期評鑒、跟蹤管理的方式,對法官落實“底線”標準情況進行評鑒,對觸及底線的法官進行重點管理,同時對部門負責人實行責任連咎,采取誡勉談話、通報批評、限期整改等措施。微觀管理不僅提高了該院的公信力,而且對宏觀管理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審判質效指標的大幅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