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開發區法院七項舉措提高審判質量減少申訴信訪
作者:侯敬華 王錦輝 發布時間:2008-08-06 瀏覽次數:974
本網南通訊:南通開發區法院始終以提升案件質量為抓手,努力提高辦案質量,化解矛盾糾紛,鍛造“鐵案工程”,實現案結事了,從而從源頭上減少申訴信訪情形的發生,該院建院以來一直保持零投訴、零上訪的良好審判態勢,審判質效在全市法院處于領先地位。
一是科學規范辦案流程。建立排查登記制,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有上訪苗頭的人員進行排查登記,一方面安排專人穩控當事人情緒,一方面研究對策保證案件審判的法律與社會效果。建立判決文書核簽制,賦予庭長、院長文書簽發職能,如發現有疑問的案件,可以要求承辦人解答,并可提出辦案建議。建立案件回訪答疑制。對于未上訴的判決案件進行回訪,針對一些當事人對裁判文書的語言表述、法律適用等不理解、有疑問等實際問題,要求認真解答當事人的疑問,盡可能闡明判決本意,并做好必要的法律釋明工作,盡可能地使其服判息訴。
二是嚴格審判管理制度。推行“四禁四不為”庭審制度,“四禁”,即禁止開庭著裝不規范,禁止開庭時接打電話,禁止隨意離開審判席,禁止庭審語言不文明;“四不為”,即不為追求效率而損害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為追求形式合法而虛列合議庭成員、不為追求調解率而久拖不決、不為減少上訴率而曲意迎合當事人。建立嚴格的案件評查制度,對照《案件質量監督評查標準》對全院所結案件定期進行全面評查,通過評查發現問題,整改問題。建立差錯案件追究制。一旦發生錯案,加重合議庭成員特別是審判長的責任,明確承辦人、合議庭成員對案件的事實負全部責任,核稿人員、庭室負責人對案件適用法律負相應責任。
三是完善法官評價體系。形成了包括法官職業業績、職業技能和職業形象三部分的全面評價體系。職業業績包括審判質量、數量、效率、效果以及在審判工作中做出的其他貢獻,如司法建議、工作經驗創新等等。職業技能包括庭審駕馭能力、裁判文書制作水平和司法調研能力。職業形象包括職業道德操守、職業紀律作風、司法理念意識和改革創新意識等等。對每位法官建立法官業績檔案,將此作為法官業績評價和崗位目標考核、以及評先評優、職級晉升、責任追究的依據。
四是做優訴調對接機制。提倡鼓勵加強訴訟調解,積極開展調解能手評選活動,對“能調、會調、善調”的辦案人員給予精神上鼓勵,物質上獎勵,積極推廣“四心”調解,要求辦案人員做到公心、誠心、耐心和恒心,盡量通過訴訟調解達到平息矛盾、解決糾紛的目的。制定了《關于訴前調解、協助調解、委托調解暫行辦法》,充分借助基層組織、調處中心、社團組織等各種社會力量和資源來解決糾紛,緩解社會矛盾。2007年該院調撤率達80.58%名列全省第一,2008年1至7月份調撤率80.7%居全市前列。
五是快審快結民生案件。對涉及困難家庭的債務糾紛、勞動就業、交通賠償、醫患糾紛、農民工工資等案件啟動速裁機制,做到快立、快審、快執,對一些行動不便的當事人,實行上門立案、上門審理,讓司法更貼近民生,最大限度地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積極開通司法救助的綠色通道,讓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因經濟困難交不起訴訟費的當事人打得起官司,讓確有冤情但因正義難以伸張的老百姓有能力依法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
六是重視裁判文書制作。裁判文書作為法院最終的“產品”,反映著案件質量的好與壞。強調裁判文書寫作的邏輯性,要求析法說理不僅要到位,更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闡明事理,認真對待每一文字和標點符號,以最大努力讓當事人心服口服。
七是精心培植法院文化。形成精品文化、學習文化、團隊文化、親民文化的文化體系。要求每位法官每年辦一個精品案,開一個精品庭,出一篇精品法律文書,寫一篇精品調研文章,對出精品成果的法官給予重獎;努力營造“人人愛學習,人人想學習、人人會學習”的氛圍,用學習促素質提高。要求樹立全院一盤旗思想,構建和諧奮進的團隊精神,杜絕小團體、庭室利益化等不當現象的發生。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通過警送法進社區,送法進校門、送法進廠門,開設“假日法庭”和“午間法庭”等親民行為,逐漸形成百姓相信法官親近法官的親民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