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往暴力抗拒執行情況相比,近年來,利用自傷自殘式行為干擾法院執行越來越多,給執行法官帶來巨大的執行壓力和精神壓力。雖然自傷自殘行為不是針對執行法官,但嚴重干擾了法院執行工作開展,影響執行效果。

 

922日,泗洪縣人民法院在執行張某借款合同糾紛一案中,被執行人親屬口吞車鑰匙自殘,后經市中院集訓法警配合協助,遏制了不良結果的發生。715日在執行陳某借款糾紛一案時,被執行人手持液化氣揚言點燃爆炸;在執行張某排除妨害糾紛案件中,遭遇女性被執行人脫衣阻撓執行法官靠近等行為。隨著“冷暴力”抗拒執行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這種以死傷或老弱病殘等相威脅的行為使法院執行工作陷入僵局。如何遏制“冷暴力”的負面影響,及時維護相關權益人的權益,筆者淺析“冷暴力”成因并提出對策。

 

成因分析:

 

1、 當事人原因。冷暴力抗拒執行當事人大多為小個體戶、農戶、下崗工人等群體,由于本身生活并不富裕,加上文化程度不高,情緒容易激動更容易走極端。且這些當事人多為弱勢群體,有些是無力還債、生活困難,在法院執行時容易鼓動周圍圍觀群眾,引起群眾同情。

 

2、 立法缺失。目前我國立法尚未有對“冷暴力”抗法行為有效地威懾和遏制手段,無形中主張了這種現象,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對強制執行措施規定較少,很多條文規定過于籠統,可操作性不強,不能適應對“冷暴力”抗法的需要。

 

3、 公眾對法院執行工作不理解。有些當事人認為民事案件不同于刑事案件,沒什么大不了的,因此對法院執行工作缺少尊重。甚至有些當事人對執行行為看成是“要債”,法院是在幫申請執行人辦事。由于心理認識錯誤導致當事人在沒有借口推脫時,采取自殺、自殘或惡意投訴上訪等行為抗拒執行。

 

對策:

 

1、 加強立法工作和法律宣傳工作。建議最高院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對“冷暴力”抗法現象加以遏制,增強法院執行工作的依據性和可操作性。加強法律宣傳工作,讓被執行人了解法院執行工作,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刑事后果,督促當事人自動履行。

 

2、 審判與執行相結合。在審判過程中就要考慮執行可能性及操作性。當被執行人以審判不公為由拒不履行判決,以“冷暴力”抗法時,支持被執行人抗訴也是可行有效地。所以審判工作要讓被執行人輸的心服口服,才能自覺地履行判決。

 

3、 發揮協助執行作用。執行工作不能光靠法院執行局一家,執行權可以下放至人民法庭。人民法庭充分利用鄉鎮協助執行員作用,將協助執行工作站、巡回審判工作站和訴訟服務工作站三者合一,及時發現執行線索,了解被執行人情況并做好被執行人親屬的說服教育工作。

 

4、 加大執行威懾力度。對妨礙執行程序、拒不履行義務的當事人實施司法拘留、罰款等處罰措施,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今年泗洪法院聯合 “中國泗洪網”和“泗洪風情網”公布首批拒不履行義務的“老賴”10人,公布其身份證號碼、詳細住址和未履行標的額。今年該院司法拘留215人,罰款5人,追究刑事責任2人,移送公安機關偵查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