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日,海安法院信訪審讀小組錢軍法官突然收到一條顯示陌生號碼的手機短信:“錢法官,上次的案件辛苦您了,我寫的保證書說到做到,黃雨衣我已放在訴訟服務中心,請查收!”放下手機后,錢軍法官理了理思緒,腦海中這才回想起上個月承辦的一起信訪審讀案件,沉浸在閱案中的緊鎖眉頭也逐漸舒展開來。事情的原委還得從源頭開始說起。

 

姜瑩(化名,下同)與吳華原本屬于幸福家庭的一對中年夫妻,姜瑩在家上班、種責任田,吳華在外面靠承包工程打拼生活。八年前326日,吳華承包位于當地某鎮寧海大道的安居項目工程。項目啟動后,由于人手緊缺,工地一時難以照應,吳華發現同鄉年過半百的秦羽雖然辦廠倒閉,但有管理、財會方面的經驗,于是就喊在家無所事事的秦羽參與到工程,負責在工地上站崗、保管、燒飯和記賬。此后,作為包工頭的吳華先后通過各種渠道向秦羽借款18次,借款數額累計達22萬余元。2006年初,因吳華遭遇車禍身亡,秦羽向法院起訴要求姜瑩履行吳華的生前債務,并得到了法院支持訴求的生效判決。但其后,姜瑩一直未按法院判決履行義務,認為丈夫生前債務跟自己并沒有關系,并抱著“要錢沒有、命只一條”的思想多次鬧訪。因其家庭變故造成生活慘淡,法院執行也多次陷入困境。

 

今年223日,姜瑩再次來法院信訪。而這一次,恰逢海安法院《涉訴信訪案件審讀制度》剛剛付諸實施不久。該院信訪審讀小組組長錢軍法官立即組織研讀來訪材料、調閱審理執行卷宗、約見雙方談話、撫慰姜瑩情緒、通知秦羽提供工程賬冊和票據,并派出審讀專員趕赴工地向熟悉情況的工程實施人詢問調查,并在每一次調查分析后及時向姜瑩及家屬通報辦案進度,積極爭取信訪人姜瑩對信訪矛盾化解工作的理解。

 

8月下旬,錢軍法官先后三次召集雙方當事人組織調解,引導信訪人姜瑩理性維權,建議相對人秦羽考慮處境。調解過程艱難而曲折,和解方案在分頭做工作中不斷優化,逐趨走向一致,最終雙方達成信訪審讀調解協議:信訪人姜瑩同意一次性給付信訪相對人秦羽72000元,于簽訂調解協議時當即履行。姜瑩通過親戚四處籌借,當天將債務款如數湊齊后交付給秦羽。同時,審讀小組還與該院執行局溝通銜接,促成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也順勢推動了這起程序終結逾兩年執行積案的妥善清理。姜瑩簽字后當場保證:“同意法院處理結果,今后永不上訪。”

 

案件化解結束時夜幕降臨,初秋的天色陰沉昏暗,頃刻之間就下起了瓢潑大雨,而看到這一幕,錢軍法官將自行車后備箱里備用的黃雨衣悄悄塞給了遠離縣城的姜瑩,自己則跨上車沖進雨中踏上了回家的路,由此就出現了開頭的“驚心”一幕。

 

為能動化解涉訴信訪矛盾糾紛,2011年初,海安法院經廣泛調研創設信訪審讀機制,將來訪人員兩次釋疑后仍未息訪、上級緊急轉辦或集中交辦、群體性上訪、越級上訪等案件納入審讀范圍,通過審查、調查、研讀、聽證、評判、復議、審委會裁決等工作環節,對信訪矛盾處理切實做到有疑必查、有錯必糾、取信于民。據悉,目前該項機制尚為全省首創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