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青少年犯罪人格的預防
作者:張睿 發布時間:2011-07-27 瀏覽次數:1275
摘要:電視劇《沉默的證人》中陳俊威是一位成功的心理學教授,但卻是一系列殺人案中的實施者,通過解析他的犯罪心理歷程,可以讓我們更加重視對青少年犯罪人格的預防,尤其是在當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社會轉型時期。
關鍵詞:青少年 犯罪人格 犯罪心理 預防
一、《沉默的證人》中陳俊威的犯罪心理里程解析
《沉默的證人》是一部側重講述犯罪心理在犯罪偵查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電視劇,片中陳俊威一開始是以一位成功的心理學教授登場的,可以說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有很高的造詣,他身兼多職:作為老師,他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作為心理治療師,也很成功。另外,他還幫助偵查機關破獲多起案件。所以,這樣一位形象的人物和犯罪聯系在一起,很多人都會覺得詫異。而且,這個案件是一系列的殺人命案,死者都是些年輕的女子。這起系列殺人案的實施者竟然是教授陳俊威。很多人都會有疑問,他為什么實施殺人行為呢?他為什么專門針對那些年輕女子下手呢?如果但從犯罪偵查的角度是不能得出問題的答案,只有從犯罪心理角度入手才能解答這些疑問。該電視劇前半段沒有介紹陳俊威的心理狀況如何,后面陸續地介紹了他的心理歷程,所以直到最后才對他的整個犯罪經過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陳俊威小時候生活是比較幸福的,父母親都是知識分子,他還有一個妹妹。心理方面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他的少年時期,家中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變故,他的母親由于感情問題,和第三人有了感情,被發覺。她的母親不堪忍受世人的輿論壓力,裸露著身體上吊而死。這一幕情景也被她的兒子目睹了。他忍受著難以言說的悲痛,但還是用自己的雙手捂住妹妹的雙眼,他不希望妹妹也看到這樣的情形??梢哉f,這對他的心理沖擊是巨大的。后來,父親也因為這次變故,生病抑郁而死。從此,他就擔負起照顧妹妹的任務。他幼小的心靈本不能承擔這樣的壓力,但是他堅強的生活著??梢哉f,他從來沒有向妹妹講述他們父母的故事,他希望自己父母的美好形象能永遠留在妹妹的腦海中。但是他自己卻承擔了更多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他一個人獨自承擔著這種心理的煎熬和痛苦,沒有人能夠分擔他的這種心理上面的負擔。這為他以后瘋狂的實施犯罪行為埋下了伏筆。只等相應的刺激就會爆發。后來,通過自己的聰慧和艱苦努力,他成為了年輕的心理學教授;妹妹也考上了大學。生活也向著好的方面發展。在他妹妹上大學的那一天,他對妹妹講:要用心學習,不要在大學期間談戀愛??梢哉f,他對妹妹寄予了超乎哥哥的愛和保護,從小兩兄妹相依為命,他對妹妹的感情兼有哥哥和父親的愛,這種愛可以說是深沉而略帶有一種壓力性質的。一方面,他要給妹妹一個完美的哥哥,在各個方面都要如此;而另一方面,他自己內心深處的痛楚卻永遠存在,那個心靈的傷口并沒有得到醫治,也并沒有他的閱歷和成功而消退。大學期間,妹妹很聽哥哥的囑咐,學習用功,也很上進。但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她愛上了自己的老師,并發展了一段師生戀,并因此導致懷孕。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的觀念還很保守。上學期間出了這種事情是被人所唾棄的,而且她也不敢和自己的哥哥說。最后終于導致自己有生命危險,被送進了醫院。這個時候,才通知了陳俊威。當他趕到醫院的時候,妹妹已經快走完了生命的旅程。最后他目睹著自己最疼愛的妹妹永遠離開了自己。那刻,他的心情是復雜而又無比心痛的??梢哉f,妹妹的離世使他早已扭曲的人格終于外現出來。他不理解為什么妹妹會走上了這樣一條道路,以前對他的諄諄教誨為什么沒有效果。他感嘆命運對自己不公平,他要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就在那晚,他實施了自己的第一次犯罪行為,對象是一位受過大學教育的自甘墮落的大學生。他感到很是暢快,那被扭曲的心理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滿足,好象他在為社會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第二天,很多人認為他無法從妹妹去世的悲痛中走出來,但他卻表現的很”正?!?,就象平常一樣進行自己的工作、生活。妹妹的去世好象對他沒有什么影響。但這就是不正常的地方,他沒有能夠通過正常的渠道來發泄自己的壓抑心情,而是采取了更為過激的行為和做法。雖然他是心理學方面的教授,但是對于自己的心理問題他也沒有辦法或者是沒有覺察到。之后他連續的實施自己的殺人計劃,對象基本都是那些受到過大學教育且自甘墮落的人。這種特征是和他少年時期受到的那次刺激有關聯。人在少年時期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在這段時期心理受到過某種程度的傷害,今后其極易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從陳俊威的心理里程和其犯罪經過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甚為重要,當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我們也應當從青少年的心理角度來進行分析,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預防青少年的犯罪人格。
二、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狀況及青少年心理形成特征
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筆者也曾在一法院調研,發現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總的案件中也很高,且有上升趨勢??梢哉f,未成年人是犯罪的高發人群,他們容易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犯罪心理和犯罪人格,并實施犯罪。所以,分析、掌握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可以使我們能更好地對起進行犯罪人格的預防。
第一,青少年生理發育與心理發育有矛盾
在這個時期,人的生理發育迅速成熟,主要表現在身體外型巨變、生理機能增強和性成熟,他們由此而產生了成人感,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人看,能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而且,同時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已由幼年的依賴心理變得相對獨立和成熟;但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發展則相對緩慢,正處在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初期階段,其認知能力、思想方式和人格特點比較幼稚,社會經驗不足,還不能處理好周圍的是是非非,缺乏合理調節和支配自己活動的能力,身心發展之間出現矛盾。如果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加上教育失當,這種矛盾可能激化演變成犯罪心理。
第二,青少年認識、意志與情緒發展異步性有矛盾
處在這個時期的未成年人在認識與情感、認識與行為、情感與意志行為、獨立性意向與認識能力之間以及自我意識內部各成分之間存在著矛盾。首先。未成年人認識能力得到全面而迅速的發展,他們不再輕信家長和老師等人的見解,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尤其表現出叛逆和抗上的心理。但是,這種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很不成熟,由于認識膚淺,分析問題往往直觀、片面,不能正確而全面地認識進入社會生活后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次,未成年人情感豐富復雜,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情感還不穩定,說變就變,對同樣的事物可能積極熱情,也可能消極冷淡,兩極性非常明顯。另外,未成年人意志的獨立性、自覺性、果斷性有了顯著的發展,逐步減少了依賴性,克服困難的毅力也不斷增加,但容易受到外來的誘惑,自制力較差,如果有不良的誘因,很容易使意志活動偏離社會性方向,有時一件小事也會促使他們產生激情,造成突發性犯罪??傊闯赡耆藢κ挛锏谋鎰e能力較差,容易受情感等非意志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誤入歧途形成犯罪心理。
第三,青少年心理發展與客觀現實有矛盾
這種矛盾主要表現為自主需求與對成年人依附關系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首先,未成年人的需要變得豐富多彩,但很多需要自己卻無力滿足必須依附于成年人才行,有時成年人也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于是心理需要與客觀現實之間就出現了矛盾。其次,未成年人由于缺少人生經驗,在與外界廣泛接觸中,面對復雜的社會,尤其是對各種社會問題和消極因素往往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能理解有時會陷入矛盾中,不能保持內在與外在的平衡,對自我與現實間的矛盾產生苦惱和不安,甚至把自己與外界對立起來,走向社會的反面。[1]
三、對青少年加強犯罪人格防控的重要性
青少年實施犯罪行為后,往往會形成犯罪人格,那么對社會的危害就會加大。所以,預防其犯罪人格的形成無疑是重中之重。那么什么是犯罪人格呢?犯罪人格是犯罪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基本含義應包含以下幾要素:首先,犯罪人格是人格的一方面,具有人格的基本特征,即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其次,犯罪人格主要體現在反社會方面,具有與主流社會規范的不協調性。再次,犯罪人格是一種客觀存在,并不以犯罪行為為征表。所以說,犯罪人格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由于遺傳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與主流社會規范不相符的,可能促使個體實施反社會犯罪行為的認識偏差、需求偏差及情緒偏差等心理特征的總和。[2]犯罪人格最重要的特征是他的反社會性和多因性。反社會性主要內容表現為一種與主流社會規范不相符的,可能促使個體實施反社會犯罪行為的心理特征。正如上述青少年心理有其特殊的地方,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而轉化為犯罪心理,形成犯罪人格。所以加強對青少年犯罪人格的預防和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多因性指犯罪人格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先天的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是犯罪人格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后天的社會環境對犯罪人格的形成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后天的社會環境對犯罪人格的影響更為顯著和重要,而社會環境又以家庭、學校、社會為重,以下就從這三個方面進行相關分析
第一、重視家庭對青少年犯罪人格的預防
家庭是一個人接受啟蒙教育的場所,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它對未成年人具有重要的社會化功能。孩子父母親那種發自內心的關懷是對孩子教育的最好動力,并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個性形成、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家庭教育往往不能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因為現在的家庭問題很多:如家庭結構缺損,雙親不全;家庭不和睦,成員間關系淡漠;不軌家庭,家庭成員中有不道德和違法犯罪行為??傊?,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會將一些消極頹廢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主觀意識,心理逐漸朝著不良方向發展,嚴重的會形成犯罪心理和犯罪人格。所以,往往在自己的孩子犯罪后,父母親才痛心地責怪自己沒有盡到照顧孩子的責任。其實,當前,對于那些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親來說,他們是為了能養家糊口。但是問題是他們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較好的家庭教育,這些孩子很容易受到社會上面的不良影響而形成犯罪人格,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和憂慮。
第二、重視學校對青少年犯罪人格的預防
學校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有目的地對孩子們進行文化知識、思想品德、精神情操等全面教育的場所。它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個性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缺失但能夠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也能起到預防犯罪人格形成的作用。但是應該看到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重智輕德,忽視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國學校教育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是由于體制和觀念方面的原因,情況并不太樂觀。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仍是以同等學??荚嚦煽兊膬灹觼砗饬浚斐蓪W校重點在教書,而不在育人。學校往往把學生文化課學習成績的高低作為檢驗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老師也很少關心學生的思想狀況。另外,在廣大農村,由于老師的工資得不到保障或者工資普遍低下,所以老師大都在教學之余還有自己的”產業”,可以想象這種學校和老師的教育也不會有多好。因此,應當從各方面努力改進學校教育,發揮學校育人的重要作用。
第三、重視社會對青少年犯罪人格的預防
當前,社會中的不良風氣也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育也很不利。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貧富差距拉大,社會中富人的許多作風和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另外,現在青少年通過互聯網或者其他途徑能夠大量接觸一些色情和暴力等不健康內容的讀物或者音像制品,這很容易使那些意志薄弱者走上犯罪道路。據我國某少管所對109名性犯罪少年調查顯示:其中98%都是因接觸黃色制品后產生了性犯罪動機而引發犯罪。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少年性機能逐漸發育成熟,對性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但性道德觀念還未形成,在黃色信息的強烈刺激下,無法自制而產生了性犯罪。所以,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接觸了不良文化的影響,所以要加強對青少年的保護力度。努力整治和清理青少年容易接觸到的一些反映色情、暴力等內容的載體,給青少年的心理發育提供一個比較純潔的天空,從而更好的預防其犯罪人格的形成。
參考書目:
[1] 趙勝營 論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1月第一期
[2] 顧婷、孫永新、汪明亮. 犯罪人格略論,《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第四期
[3] 高鋒《犯罪心理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 趙勝營 論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1月第一期,第105-106頁
[2] 顧婷、孫永新、汪明亮. 犯罪人格略論,《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第四期,第75-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