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糧油”旗號下的騙局
作者:金永南 余勤 發布時間:2014-10-15 瀏覽次數:578
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田,就指望收獲的莊稼在維持生活的同時換幾個錢。可就有這種喪盡天良的人,為滿足個人私欲,詐騙起了農民們的血汗錢。
無證無照,堂而皇之開起糧油收購店
在南通通州平潮鎮農村一帶,提起收購糧油的“潘四候”或“潘老板”,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潘四候”潘某某原為平潮鎮糧店的一名下崗職工,改制后一次性買斷工齡,2001年到2006年與他人合伙做糧油生意。自2007年起,潘某某以平潮鎮糧站的名義開店向農戶收購油菜籽、小麥,并為農戶兌換和出售菜籽油、面粉。每年夏糧收獲季節,潘某某打著平潮鎮糧站的廣告招牌承諾:“質量最優、方便客戶、隨到隨付”,并用自己印制的“通州市(區)平潮糧站購銷付款(貨)憑證”進行糧油收購及兌換生意。
開始幾年,潘某某還能顧及自己的經營信譽,做到守約經營,在當地百姓中贏得了一定的口碑,生意也越做越大。除在平潮鎮門市部經營外,潘某某還在平潮鎮及平東鎮設點,請4名收購員收購或兌換糧油,分別給他們800元左右的幫忙費或按收購數量發臨時工資。由于潘某某打著集體的名號,當地許多農戶都把收到的油籽和小麥送過去,“多年來,我一直在平潮糧店門市部兌換菜籽油和面粉,因為這是集體的嘛,開的年代蠻長的,不會有問題的,再說送的人也蠻多的,折率也高,換起來也方便,所以我很相信、很放心,說實話從來沒有懷疑過。”平東鎮平東村郭某某說。
沉迷賭博,600農戶50余萬血汗錢打水漂
2013年夏季,潘某某共收購農戶小麥15萬多斤、油菜籽3萬8千多斤。不過這次他把油菜籽送到海安一家油脂廠換油后,沒幾天又把換來的油賣給了這家油脂廠,“因為我欠人家的高利貸沒辦法償還了,只有將賣油的錢拿一部分償還,還有一部分我拿去賭錢,都賭輸了。”
據潘某某交代,2012年4月份起他開始參與賭博,有時一次輸贏5萬元,輸了錢后向他人借了15萬元高利貸接著再賭,結果也輸掉了。2013年,潘某某又借了80萬元高利貸用來賭錢,沒想到一下子贏了85萬元。“當時我覺得手氣不錯,想贏到100萬元,于是再賭,結果不僅把贏到的85萬塊錢輸掉了,還把借來的40萬塊錢也賠進去了。實在沒錢了,潘某某就把兌換來的油再賣給廠方,將賣油的錢再作賭資和償還高利貸,結果又是血本無歸。至此,所有百姓存的糧油菜籽的錢都潘某某揮霍一空,詐騙金額共計人民幣50多萬元,涉及近600農戶,其中最多一戶被騙1萬多元。
難以為繼,東窗事發終進班房
還不起錢,潘某某還有最后一招,那就是躲債。
潘某某玩起了失蹤,農戶們兌換的菜籽油、面粉無法領取,紛紛到公安部門報案。“怪不得這兩年我每次去付面和油,潘老板最多只肯付10來斤,對我說‘你少付點,夠吃就行,吃了再來。我這里是糧站,公家的,你不要怕。’我也沒多想。聽說這家店關了門,老板找不到了,這才知道上了當。”報案人之一平東鎮平東村顧某某說。
案件發生后,由于涉及面廣、涉案金額巨大,被騙群眾情緒激動。公安機關高度重視,馬上成立專案組組織警力立案偵查,很快鎖定犯罪嫌疑人。
“我要對被騙的農戶說聲對不起,等我坐牢出來以后有能力的話盡量償還他們。”一審判決后潘某某說。
預警提示:農民兌換糧油要選擇正規渠道
油菜籽兌油并將油存寄在經銷商處,是農民的傳統方式。由于時間跨度長,存在一定的交易風險,極易致農民利益受損。2011年,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的個體糧油經銷商任某出逃,造成當地農民五六百萬斤菜籽無法兌現,損失達1000余萬元。“平潮鎮潘某某詐騙農民油菜籽案是該區審理的第二起糧油兌換詐騙案。”法院承辦法官說。
“由于農民個人無法長期存放大量食用油,不得不根據消費量分期兌付,一旦經銷商逃跑或煉油廠倒閉,將影響眾多農戶。這類案件往往涉案人數眾多、標的額大。”承辦法官指出,農民朋友要強化風險防范意識,要認識到菜籽收兌中存在的風險,一是要選擇證照齊全、信用度高的經銷商,二是要改變兌油模式,如通過分散兌換的方式,多投放幾家經銷商,以降低風險;或者通過直接出售的方式,兌現錢款,再現金購買,以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相關部門應當加強菜籽收兌行業的管理。油菜籽收購涉及到千家萬戶農民的利益,工商、公安、糧食等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經銷商的管理,堅決查處和取締無照經營。要對合法經營者加以規范引導,及時掌握其經營狀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防范經營風險。”承辦法官說,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完善相關法律及規章,實行高標準的從業準入制度,如規定從業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注冊資金,或要求其提供信用擔保,方可開展菜籽收兌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低農民菜籽兌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