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月份是裝修的旺季,每到這個時候,各大裝修公司都開始各出奇招,招攬顧客。市場上流行一種家裝套餐,往往號稱裝一套房只用三四萬元,這種低價套餐在看似低廉的價格背后往往隱藏著業主所不知道的陷阱。業主本來想通過套餐裝修省點錢省點心,結果裝修下來總價并不低而且鬧心。姑蘇法院法官提醒業主一定要慎重選擇裝修公司,簽好合同,看好預算,別為了“便宜”反而吃虧。

 

方先生在簽訂裝修合同時,是被裝修公司的低價廣告所吸引的。由于該裝修公司宣稱39000裝修兩居一廳,目前單身的方先生覺得價格便宜,裝修公司全包自己也不用操心,立馬就簽下了合同。裝修合同定下來房子便開始施工,問題跟著也來了。裝修公司不斷提出電路改造、門改造等增項。單電路改造一項,原本預算4000多元,結果下來實際花費1萬多元。木門改造一項下來也要增加花費4000多元。面對施工中的增項,方先生表示不理解。仔細研究合同、預算以及裝修項目后,方先生發現合同所包含的只是一些基礎收費,實際裝修中水電線路施工改造、門、門套、防水等名目繁多的增項收費,如果自己想要好好住進這個家,裝修總價起碼要翻上1.5倍。

 

方先生來到法院咨詢立案,想通過打官司來討個說法。他向法官訴苦說,“裝修套餐害人,宣傳誤導的東西太多”。法官挺同情方先生的遭遇,但面對方先生所提供的一系列證據,法官無奈地表示維權存在一定難度,因為合同和預算當中均明確了包括哪些費用,“按實結算”。方先生的主張很難得到證據上的支持。

 

其實像方先生一樣覺得上當的業主并不在少數。為了更好地化解和避免低價裝修套餐引發的裝修糾紛,姑蘇法院先后前往全市范圍內多個建材市場、家居建材活動現場及多家裝修公司進行了摸底調查,從中發現了增項眾多、材料低劣等目前兩個最為突出的問題。該院將通過司法建議等形式將調查結果告知消協以及相關行業協會,通過多方努力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有序公平競爭的家裝市場。

 

對于業主,法官也給出了一些溫馨提示:

 

有些裝修公司是以銷售模式為主的公司,為爭取客戶,這些公司在簽訂合同時會做出各種吸引人的承諾。而在實際履行過程中,調查發現,一些低價裝修套餐項目,裝修公司從總額中提取近兩成作為利潤,工長提取近一成作為利潤。低價的同時,如何保證利潤空間,往往有兩種手段。手段之一:增項猛于虎。低價套餐在做報價時隱藏了許多必須的裝修項目,當裝飾公司開始施工的時候,業主就會發現有很多服務不在套餐之列,而不增加這些項目就不能正常進行裝修。手段之二:材料偏低端。在套餐內,業主只能享受到極其普通甚至低劣的材料。想要更好的材料則要加錢。如果業主一時沖動,只看到了套餐的低價就下定,就容易被“套牢”。想挑選好一些的品牌和材料時,合同往往限定要由公司采購,但這些裝修公司采購的材料要比市價貴出不少。

 

法官提醒業主,選裝修公司一定要看重信譽和品牌。低價套餐吸引眼球的背后,業主真得看清楚低價背后有沒有隱藏一些潛規則,多注意合同所包含的種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