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不少市民都有過類似的苦惱,那就是手機會莫名的收到各種關于房產中介、辦假證、民間貸款的短信,而且發件人號碼多變不易使用手機軟件攔截,更為惱人的是,有的信息是半夜一兩點中發送過來,這讓不少市民苦不堪言。銅山區公安局的民警在接到群眾舉報之后,利用各種手段偵查,慢慢地將目標鎖定在了一個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團伙的身上。

 

團伙中的帶頭人杜某今年24歲,徐州沛縣人,高中畢業后先后來到蘇州、上海的網絡公司打工,接觸到了一些新鮮的網絡技術,也萌生了自己開一家公司的想法。12年十月份的時候,他辭掉了在上海的工作,回到徐州開始創業,注冊了徐州微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帶著自己的朋友就開始干了起來,公司規模也慢慢擴大,逐漸從兩人發展至九人。杜某原本設計的公司業務范圍包含網站制作、程序設計、短信群發,但是實際經營以后才發現,只有短信群發才能吸引到客戶。根據在上海的一些工作經驗,杜某很快在網上找到了多家出售短信平臺的公司,他多方比較,選定了一家名為上海創藍的公司,以6000元的價格買下一個平臺。該平臺內又可以設立很多的賬戶,如果有客戶需要群發短息,杜某就會設立一個賬號,并根據客戶的充值情況,提前設定好短信數量,接下來客戶就可以登陸平臺,通過系統給自己的目標人群發送短信。

 

通過在各種QQ群、貼吧發小廣告的方式,微銘公司在短時間內獲得了不少的業務,但這其中更多的客戶僅僅是將信息編好,希望微銘公司進行業務推廣,這就需要微銘公司提供大量的不同類型公民個人信息供客戶選擇,相應的這個業務的收費也會更高一些。根據杜某的交代,公司不僅前期需要花一筆費用買下平臺,而且后來每條發短信還要給創藍公司三分八的提成,而自己收取客戶的短信費一般是每條四至五分錢,靠賺取中間差價掙錢,因此就需要大量的發送短息,以量代價。

 

而至于公民的個人信息,公司里就只有杜某和業務經理張某二人掌握這方面的資源。對于信息的來源,杜某稱一共分為三個,第一部分是自己在上海上班時通過網絡下載,然后一直保存下來的,主要是外省的一些企業法人信息;第二部分是和張某一同從網上購買的,涉及了徐州的樓盤、車輛、企業法人等信息;第三部分則是從一QQ好友袁某處購買的,涵蓋了徐州數個小區業主的個人信息;袁某是在幫一家公司修電腦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的這些業主信息,便順手發送到了自己的郵箱,對于后來萌生出售信息牟利的想法,袁某在庭上表示也是后悔萬分。

 

819日,徐州市銅山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并宣判被告單位徐州微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被告人杜某、張某、袁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一案,這是我市審理的首起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件。被告單位徐州微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犯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罰金5萬元,被告人杜某、張某也因該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緩刑1年并處罰金1.5萬元、被告人袁某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1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

 

據該案承辦法官秦鵬介紹,隨著網絡和電信業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批量處理和傳遞個人信息會越來越容易,個人信息遭到不當收集、惡意使用、篡改的隱患也就會隨之出現,一些組織和個人,違反職業道德和保密義務,將公民個人信息資料出售牟利或者泄露給他人,獲取非法利益。廣大市民要提高維權意識,在遇到個人信息被泄露的情況時,要通過有效途徑積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