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遠親”買平價房 糊涂夫妻被騙28萬元
作者:曹竹園 發(fā)布時間:2014-07-24 瀏覽次數(shù):562
為了拆遷“不吃虧”,小朱和小呂夫妻倆找到了并不熟悉的“遠親”蔡某,讓他幫忙打點一下。孰料,這個蔡某實際上并不是個省油的燈,曾被臨時聘用在某鎮(zhèn)拆遷辦上班的他利用滿口胡言,借著為小朱夫婦購買平價房的名義,先后26次向這對糊涂的小夫妻實施詐騙,所騙得的28萬多元全被他揮霍一空。
做生意遇到“遠親” 遇拆遷招來“熟人”
小朱和小呂這對小夫妻在海門某園區(qū)開了一家小型理發(fā)店,生意還不錯。做理發(fā)生意的人喜歡和顧客攀談,一回生,兩回熟,生人就變成了老顧客。2011年10月的一天,一位老太到店里理發(fā),小呂立即迎了上去。攀談中,老太稱自己家與店主七拐八繞的算是遠親,并熱情地告訴小呂,她兒子蔡某是某鎮(zhèn)拆遷辦上班的,以后遇上什么不懂的可以盡管找他。臨走時,老太還留下了兒子的電話號碼。出于禮貌,小夫妻倆把號碼記在了一旁。不想正是因為這個號碼,為他們日后招來了麻煩。
2012年4月,小朱家的房子遇到馬路拓寬,需要拆遷。聽人說拆遷“來去很大”,為了不吃虧,夫妻二人撥打了當初記下來的蔡某電話,并一起登門拜訪。面對小朱夫婦,蔡某夸夸其談,稱自己和園區(qū)里某村的書記關系非常好,自己正打算找關系買一套平價房,拆遷這件事交給他來處理應該沒有問題。小朱和小呂一聽,內心的一顆石頭落了下來。
過了幾天,不放心的小夫妻買了牛奶等數(shù)百元物品并預備了紅包再次上門,蔡某告訴他們,已經(jīng)給該村的書記打過電話,拆遷方面的事情安排好了,另外還可以通過內部價拿一套平價房。聽到這個消息,小夫妻倆都比較興奮,確認想買平價房。蔡某當即掏出電話打了一番,掛斷后稱平價房目前還有,但告誡小朱和小呂過兩天簽字不要和人家多說什么,這件事不要和任何人提起。
果然,沒過幾天,該村的村干部為了拆遷的事情通知大伙到村部協(xié)商,小夫妻迅速給蔡某打電話,讓他一起前往村部。小朱家需要拆遷3間小房子,其中一間有房產證,協(xié)商的結果是政府補償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拆遷房。當天,蔡某與拆遷辦的人討價還價把原本需要繳納的3萬元拆遷費還到2.8萬元。期間,誰都沒有說起平價房的事情,夫妻二人以為一切都如蔡某所說打點好了,并爽快地簽下了協(xié)議。
慶幸遇上“熱心腸” 歡喜“購置”平價房
看到蔡某居然能說動拆遷辦的人員,小朱和小呂都十分佩服。事后蔡某稱,同意便宜2000元的人正是幫忙物色平價房的人,應該對人家有所表示。小朱夫婦覺得有道理,隨即拿出1800元交給蔡某,讓他幫忙送禮。
可事實上,蔡某根本不認識什么能夠搞定的平價房的人,自己也沒有什么購買房子的計劃,在村部砍掉2000元亦純屬運氣。自然,1800元全部落在了他自己的口袋。蔡某初中畢業(yè)后當過油漆工,后辭職在某鎮(zhèn)拆遷辦呆了半年,之后一直以開黑車為生,平時喜好賭博的開銷頗緊,小朱夫婦的出現(xiàn),讓他慢慢生出了惡念。一場圍繞購置平價房的詐騙行動悄然無息的實施起來。
2012年6月,蔡某電話給小呂,稱平價房已經(jīng)定下來了,需要3000元定金。小呂一聽,滿心歡喜,當即讓蔡某過來拿錢。很快,蔡某來到理發(fā)店取走了錢。交錢后,小朱提及收據(jù)的事情,蔡某稱收據(jù)給了該村的村書記,小朱遂沒再多問。蔡某稱,你們對我“處處為意”,我會“本本心心”地幫你們辦事情,不會讓你們吃虧,不會拿你們“一只角子”。一席話,讓小朱夫婦二人對蔡某十分信任。遠親的關系加上簽訂拆遷協(xié)議時親眼看到的“人脈”,都讓他們很放心。
應付款項接二連三 小夫妻成了“提款機”
沒過多久,已經(jīng)付掉訂金的“平價房”到了預交房款的日子,接到消息的小朱和小呂按照蔡某的要求在一周內給了蔡某1.5萬元。此時,小朱再度提及發(fā)票的事情時,蔡某表示,這件事是該村的書記親自弄的,不好意思一直追著要發(fā)票。
2012年7月上旬,蔡某再一次打來電話,稱需要預交2萬多元房款。此時,小朱起了疑心,質問蔡某為何左一次右一次交房款,要交多少不是確定好的一個數(shù)字嗎?慌張的蔡某沒料到小朱會反問,匆匆找了一個借口掛斷電話。當晚,編造好理由的蔡某騎著摩托車來到理發(fā)店,稱同學的舅舅正好是平價房所在安置小區(qū)的承建商,剛剛正是陪同學的舅舅吃飯,花掉了1600元。房子的預交款本來要7萬多元,多虧同學在邊上說話,才減到2萬多元。朱佳航、呂美玲聽完,想想蔡某的話在理,便拿出2萬多元預交款的現(xiàn)金交給蔡某,并且還多給了1600元,并提醒蔡某已經(jīng)把請客吃飯的錢也計入了。蔡某數(shù)都沒數(shù),說:“你們之前給我的錢一只角子都不缺”。
此后,蔡某又先后以請人辦理房產證、請村里書記幫忙辦證、一次性交清拆遷款等為由,騙走小朱夫婦2.8萬元。為了應付接二連三的款項,小朱夫婦甚至讓家人向各方親戚朋友借了錢來交給蔡某。騙取“一次性交清的拆遷款”時,小呂正在住院,家中沒有多余的錢。蔡某在電話中說,一次性交清只要兩萬元,省掉8000元。“8000元你們要剃多少個頭才能賺回來。”在蔡某的鼓動下,小朱夫婦二人商量一番后,最終借了錢給蔡某匯了過去。
拆遷房升級“別墅”補差價成“無底洞”
小呂出院后,夫妻二人找到蔡某,稱政府補貼的拆遷房不知道什么時候造,看看能不能活動一下?lián)Q到現(xiàn)成的房子。蔡某拍著胸脯滿口答應。過了幾天,蔡某稱村里的書記幫忙通了關系,不僅有現(xiàn)房而且是別墅。但因為別墅面積大,需要補差價。既然買房了,那就買個好的!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小朱夫婦考慮后,表示愿意補差價。很快,兩萬元又被蔡某騙走了。
2012年冬天,一部分老百姓因為建房征地問題和政府鬧起了矛盾。小朱和效率擔心自己“購買”的平價房不知猴年馬月才能拿到,便又給蔡某打電話,讓他打聽附近有沒有別的現(xiàn)房。蔡某接到電話不久后就來到理發(fā)店,神神秘秘地說,某小區(qū)里有現(xiàn)房,是政府預留在那里的。話說間,蔡某開始給“政府官員”打電話,在電話中討價還價,掛斷后,蔡某說搞定了該小區(qū)某棟三樓一套128平方米的房子,但是需要補差價。蔡某離開后,小兩口就開始湊錢,家中的錢已經(jīng)全部用來買“平價房”了,夫妻倆再度向親戚開口借了2.5萬元,次日交給了蔡某。
就像上了賊船脫不了身一般,小朱和小呂不斷地湊錢給蔡某。此后,蔡某一會兒稱房地產公司查賬要給小費,一會兒稱可以幫助購買一個門面,一會兒稱房子快要到手做最后的打點,一會兒又稱辦理房產證需要通關系。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把小夫妻弄得暈頭轉向。1.7萬元、3萬元、1.5萬元……一筆筆血汗錢全都流入了蔡某的口袋。
一直到2013年9月中旬,仍蒙在鼓里的小朱夫婦已經(jīng)被蔡某騙走超過28萬元。
堅持看房卻瞎轉悠 “開發(fā)商”電話露真相
交了這么多錢,卻從沒看到過房子。去年9月底,蔡某經(jīng)不住小朱夫婦的多次追纏,只能帶著小朱、小呂和他們的孩子一起去“看房子”。由于先前的一切都是編造,蔡某只能帶著一家三口瞎轉,每到一處工地門口,他就胡亂指著房子說“就是那里”。當小朱提出要進去看時,蔡某又以房地產公司的人不空等理由敷衍拒絕。
逐漸感覺不對勁的小呂堅持要查購房發(fā)票的底賬,一車人來到開發(fā)該小區(qū)的房地產公司門口,卻被告知國慶放假,要等到
郁郁寡歡的夫妻倆坐著蔡某的汽車準備回家,小呂突然接到“開發(fā)商”打來的電話:“你光聽我說,不要講話,你們兩個現(xiàn)在和蔡某分開,打車到某園區(qū)來,我們見面聊。”掛完電話,小呂暗暗覺得不妙,偷偷和“開發(fā)商”短信聯(lián)系,約定了碰頭地點。
詐騙28萬盡數(shù)揮霍 七年半牢獄自食其果
一見面,“開發(fā)商”就開門見山,他自稱姓陶,是蔡某讓他冒充房地產公司的。
“我在電話里聽說你們買房子賠上老本,感覺事情不對。我懷疑蔡某可能在騙人,我怕自己受到牽連,就偷偷告訴你們。你們小心被騙,蔡某有逃走的可能!”一番話,猶如一盆冰水,把小朱夫婦澆得渾身發(fā)冷。帶著憤怒和懼怕交雜的情緒,兩人梳理了一遍買房經(jīng)過后,選擇了報警。
很快,警方鎖定了犯罪嫌疑人蔡某。經(jīng)審訊,蔡某交代以買平價房為由詐騙小朱、小呂夫婦的犯罪事實。詐騙得到的現(xiàn)金,已全部被他揮霍掉。今年4月,海門檢察院提起公訴,海門法院依法受理。歷經(jīng)兩次庭審,海門法院于近日宣判蔡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7年6個月,罰金25萬元。同時,繼續(xù)追繳蔡某犯罪所得贓款人民幣28萬余元,發(fā)還與被害人小朱、小呂。法官介紹,蔡某詐騙案發(fā)人深省,給所有適逢拆遷或者打算買房的居民敲響了警鐘,切莫為貪小利而輕信他人,步入圈套。(文中當事人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