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連云港訊:江蘇省東海縣雙店鎮(zhèn)兩村民李某和王某原是同村鄰居,幾天前,為爭一塊靠路邊的宅基地打了官司,兩家爭執(zhí)劇烈、互不相讓,矛盾一觸即發(fā),東海縣人民法院雙店人民法庭的辦案法官將法庭開到了地頭,邀請作為雙方親屬的村委會人員參與調解,原被告最終摒棄前嫌,達成和解協議。為了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近二年來,連云港市兩級法院先后投入1800多萬元,用于全市四家基層法院的8個人民法庭改造,同時要求法庭工作人員全部駐庭辦案,給基層農村群眾提供了良好的訴訟環(huán)境,堅持落實人民法庭“訴調對接”、巡回審判等工作制度,給涉訴群眾提供了更大方便,破解了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

連云港市地處經濟欠發(fā)達的蘇北地區(qū),全市基層人民法庭原先大多建于上世紀80年代,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審判工作需要,給基層農民訴訟帶來極大不便。為提高解決糾紛能力、方便人民群眾訴訟,便于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tài),近兩年來,全市兩級法院著力加強基層人民法庭建設,著力改善基層法庭的硬件和軟件條件,使人民法庭真正成為踐行司法為民的前沿平臺。

在加強基層法庭建設過程中,我市兩級法院積極爭取黨委、人大和政府支持,協調用好財政資金,按照規(guī)范化、規(guī)模化的要求,結合轄區(qū)面積、人口分布、訴訟需要等因素,對法庭布局重新調整。東海縣將駝峰人民法庭搬遷改建為白塔埠人民法庭,將青湖法庭搬遷改建為房山人民法庭,與原有的雙店人民法庭一起均勻分布于縣城的東、南和西北三個方向,并為每個人民法庭配備車2臺車,極大地方便了全縣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場100多萬農民的訴訟。灌南縣田樓人民法庭在建設過程中,當地黨委政府經常深入到工程施工現場,協調解決矛盾糾紛。今年底,全市8個人民法庭將全部達標,并要求法庭工作人員全部駐庭。

在加強法庭硬件建設的同時,全市兩級法院還加強對基層法庭的指導,積極探索“訴調對接”工作方法,委托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既減少了群眾的訴訟負擔,又減輕了審判人員的辦案壓力。雙店、房山、白塔埠、石橋4個人民法庭實現網上立案,對于尚不具備網上立案條件的人民法庭如灌南縣田樓法庭,也能夠做到電話立案、預約立案、上門立案。全市8個人民法庭在轄區(qū)都設立了巡回審判點,就地開庭,拉進與群眾的距離,到農民家門口為老弱病殘等特殊訴訟群體提供訴訟服務,最大限度滿足當事人的司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