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法院披露:零包販賣成為主流凸現打擊難度

 

提起毒品犯罪,半個多月前剛剛宣判的李代沫涉嫌“容留他人吸毒”案件讓人記憶猶新。不少人都認為,毒品犯罪往往與“娛樂圈”等特定群體相關,離自己的生活很遠。而近年來來自于公檢法披露的毒品犯罪情況則表明,毒品犯罪離我們很近,已然成為最主要的犯罪類型之一,而且還在不斷誘發搶劫、盜竊、賣淫、毒駕等其他刑事犯罪。“白色瘟疫”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似乎遠超出公眾預期,體現著新的發展趨勢。近日,姑蘇法院對一年來的毒品犯罪案件進行了深入盤點,并以點帶面,與大家共同直面毒品犯罪。

 

趨勢一:零包販賣日益增多

 

20136月至今,姑蘇法院共審理毒品犯罪案件81件,在這些涉毒案件中,微量販毒比較突出,超過半數以上的販毒人員販賣毒品的克數在34左右。被告人楊某的交待或許能解釋這一現象。楊某曾多次向他人販賣冰毒,每次他都事先電話確認,如果對方想買微量冰毒,就同意交易,而如果對方所需數量較大,自己就會拒絕供貨,因為目標大很可能被警察盯住。楊某說自己將從上家買來的毒品分成小包,幾次供貨0.2的小包,這些小包的成本是的150元左右,賣價是250元至300元,他可以從中賺取一百多元的差價。

 

法官說法:零包販賣成為主流凸現打擊難度

 

微量化是現在毒品犯罪的一個新動向。販毒交易量少,目標小,便于攜帶和迅速交易,對打擊犯罪造成了非常大的難度。而且,這些涉毒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即使被抓獲,刑期往往也在三年以下,再犯的比例相當高。對這種零包販賣的危害性尤其需要重視,這兩年因涉毒犯罪引發的搶劫、殺人等重、特大刑事案件均有發生,因此,所販毒品無論數量多少,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都是一樣的。

 

趨勢二:毒潮正在向青少年蔓延

 

未成年人由于不成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也開始成為販毒團伙重點下手的對象。在姑蘇法院審結的販賣毒品的案件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花季少男少女的身影。被告人何某,17歲少女,因為向另兩名未成年人販賣冰毒而被抓獲。何某交待從小父母離異,自己跟隨父親生活,父親工作較忙,平時由爺爺奶奶照顧,而爺爺奶奶根本管不住自己。因為貪玩,喜歡逃學,何某常常接觸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青年,初中沒有念完便輟學了,經常流連于網吧、酒吧,后被人誘使向他人販賣毒品。

 

法官說法:青少年易成為毒犯利用的工具

 

在毒品犯罪過程中,毒品犯罪分子多采用將毒資通過轉賬、匯款或異地存取方式打入“上線”指定的賬戶,再組織“馬仔”前往毒源地“提貨”或由“上線”負責將毒品運送至某處交給“馬仔”,而毒販始終坐鎮幕后遙控指揮。青少年特別是一些在校青少年身份具有迷惑性和隱蔽性,具有運輸和販賣毒品的便利性。一些未成年人不能經受誘惑,就會被毒販盯上,成為其廉價的“馬仔”,最終走向罪惡的深淵。

 

趨勢三:冰毒成為“產業鏈”支撐

 

在一些人的眼里,海洛因十分“恐怖”,而冰毒等新型毒品卻沒那么厲害,他們認為冰毒只會導致精神興奮而不會形成生理依賴,是可以戒除的。姑蘇法院對案件追蹤結果卻表明,近年來的毒品案件涉及的幾乎都是冰毒,相關人員無不認為“和海洛因比起來,冰毒更可怕!”劉某一家是外來蘇州做生意的,生意非常成功,購置了豪車別墅。然而好景不長,劉某在生意應酬時陪客戶吸食了一次冰毒(俗稱“溜冰”),從此沉迷于這種感覺而無法自拔。劉某也曾多次戒毒,但卻屢屢復吸。至此,劉某自認不能承受戒毒的痛苦,干脆過上了癮君子的生活。再也無心于生意,出入各個娛樂場所,找人“陪溜”,開銷巨大。最終因欠下上百萬的債務被債主告上法庭。

 

法官說法:冰毒之害遠甚于于其他

 

傳統毒品很多是生理依賴,而冰毒是精神依賴,一旦沾染,超強的心癮比其他任何毒品都難以戒除。它不但對人內臟有巨大損害,還刺激人的神經元,產生強烈的致幻作用,導致神經錯亂,甚至完全失去自制;吸食冰毒過量,會出現腦部神經休克或失去意識,導致猝死;同樣,吸食冰毒后極易走向其他刑事犯罪,特別是一些暴力犯罪,就象感染了一種病毒,如瘋癲一般地傷害甚至是殺害自己和親人來追求刺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冰毒的危害性遠甚于于其他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