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傷害遠離校園
作者:程鵬 發布時間:2014-06-03 瀏覽次數:501
校園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環境,校園安全更是學校和家長共同關注的話題。如何避免事故的發生,如何讓傷害遠離學生,或許可以從已發生的案例中一窺究竟。六一前夕,記者走進吳江區法院,從該院今年截至目前審理的校園侵權案件中發現,校園傷害仍然頻發,其中更多的事故純屬偶然,而并非爭執打架造成,面對這些“飛來橫禍”,學生、家長、學校應更加重視并引以為戒。
奔跑沖撞、課間玩耍 偶然事故頻發
據吳江區法院少年庭庭長朱七一介紹,該院每年都要受理多起校園傷害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且多數發生在小學階段,很多傷害都是因為學生在快跑過程中碰撞或同學間嬉戲玩耍等引發的。
有這么一起案例,李冰(化名)、王明(化名)、陳冬(化名)系吳江某小學六年級學生,一日午休,李冰在走廊里休息,忽然被隔壁房間里沖出來的王明推碰失去重心,踏在之前由陳冬倒水形成的積水里,李冰滑倒在地受傷,經鑒定構成十級傷殘。案件訴至法院,李冰的父母認為王明和陳冬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未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工作,致使李冰因二人的行為受到傷害,同時,學校有義務提供安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學校在該時間中未盡到安全管理義務。
朱七一還介紹了多起類似的案件,其中有低年級學生因為奔跑趕回教室而與高年級學生相撞受傷的,還有學生在課余時間互相玩耍摔倒磕傷的,很多傷害事件都存在偶然性。
缺乏認知、教育忽視 意識亟需提高
如此多的意外傷害發生,“偶然”似乎變得不再偶然,這樣的現象值得思考。
朱七一認為,首先是學生主觀認知的原因。未成年人,特別是小學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往往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認知,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因此,安全意識淡薄。
其次,在學校管理上,很多學校更注重課堂上的管理,而忽視對課間休息和課外活動的管理。由于教學任務和教學成績的壓力,教師在授課中更側重文體知識的傳播,而忽視學生安全意識和安全心理的輔導。加上部分學校忽視校園安全保衛問題,缺乏必要的急救常識,造成傷害的擴大化。
另外,家庭教育的忽視也是引發事故的原因之一。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家長對孩子需要監管和引導,培養孩子文明禮讓的性格,提高孩子的安全常識,但由于工作忙碌等因素,很多家長把對子女的教育過分依賴于學校。
安全教育、禮儀傳播 傷害可以避免
可見,避免意外傷害的頻發迫在眉睫,如何有效預防此類事故的發生,朱七一認為,學校、家長、學生缺一不可。
學校對接受教育的學生有法律意義上的安全保障義務,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嚴格要求安保部門和在校教師做好安全保障工作,避免在課間休息或者課外活動時發生傷害事故,同時可增添必要的防撞設施,開展安全教育課程,提高在校師生的安全意識。
對于家長,要注重家庭教育對未成年子女安全意識提高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和指引孩子學會文明禮讓、遵守社會公德,不斷提高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認知度,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把握住游戲和玩耍的“度”。
作為孩子,一方面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另一方面要不做可能引發傷害的危險動作,避免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