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信用卡代還款”三騙案
作者:李婷婷 耿莉 發布時間:2010-03-15 瀏覽次數:716
進入三月份,各銀行都迎來了信用卡還款的高峰,相信不少市民朋友都陸續收到了銀行寄來的對賬單,可能不少人在春節“喜刷刷”后面臨著大額還款的壓力,糾結在逾期還款信用不保和僅還最低限額支付利息的兩難選擇中,而這種現象催熱了“代還款”業務。
所謂信用卡代還款,是指中介先替客戶在最遲還款日將這筆錢還上,客戶再通過中介的POS機把這筆錢刷出來還給中介,以此使客戶逃掉銀行的透支利息,中介則賺到傭金。信用卡代還款看似互利雙贏,實則不然,其背后存在諸多隱患,容易引發刑事案件。近日,金閶法院公布了多起與此相關的詐騙案,有的中介商也遭遇了“黑吃黑”。
案例一:核心資料泄露被冒領新卡
2009年12月趙先生因買家用電器透支了信用卡1萬元,眼看著最后還款日臨近,卻出現了資金周轉上的困難。考慮到逾期還款將會在銀行的征信系統中留下“污點”,從而影響自己以后在銀行辦理買房、買車等信貸業務,趙先生在朋友的“指點”下找到了從事代還款業務的公司,并按照他們的要求提供了本人的身份證、銀行卡號、對賬單等資料以便代還款業務的辦理。
之后,該中介商幫助
案例二:利用附屬卡功能進行詐騙
2009年6月的某天,劉某冒名“黃某”,找到利用自己小店POS機偶爾替別人進行信用卡代還款業務的徐女士,請求其代為墊付信用卡賬戶上15000元欠款。為騙取徐女士的信任,劉某當即支付了手續費500元,還寫下借款人民幣15000元的借條,連同該信用卡以及偽造的“黃某”身份證交給徐女士,用以“保證”徐女士可以在信用卡信用恢復后取回墊付款。在徐女士墊付了該信用卡賬戶內的欠款并返回店內,正要以刷卡套現的形式取出墊付款項時,劉某稱要去廁所,想到其信用卡和身份證都在自己手中,徐女士也就放心地讓他走了。隨后,劉某久久不歸而刷卡又多次失敗,徐女士這才慌了手腳。原來,在銀行通過短信將還款信息反饋至劉某的手機后,劉某立即通知同伙電話掛失該信用卡,并以上廁所為借口逃離現場“人間蒸發”。
案例三:利用假證件并伺機離開進行詐騙
2009年6月的某天,劉某冒名“黃某”,找到利用自己小店POS機偶爾替別人進行信用卡代還款業務的徐女士,請求其代為墊付信用卡賬戶上15000元欠款。為騙取徐女士的信任,劉某當即支付了手續費500元,還寫下借款人民幣15000元的借條,連同該信用卡以及偽造的“黃某”身份證交給徐女士,用以“保證”徐女士可以在信用卡信用恢復后取回墊付款。在徐女士墊付了該信用卡賬戶內的欠款并返回店內,正要以刷卡套現的形式取出墊付款項時,劉某稱要去廁所,想到其信用卡和身份證都在自己手中,徐女士也就放心地讓他走了。隨后,劉某久久不歸而刷卡又多次失敗,徐女士這時才慌了手腳。原來,在銀行通過短信將還款信息反饋至劉某的手機后,劉某立即通知同伙電話掛失該信用卡,并以上廁所為借口逃離現場 “人間蒸發”。
法官說法 “灰色地帶”陷阱多
金閶區法院一位法官經辦了多起涉及“代還款”案件的審理,他告訴記者,目前,信用卡代還款業務是一種不規范的業務形式,尚屬“灰色地帶”,無論是對于從事代還款業務的一方還是要求代還款的一方,都存在較大風險。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從事代還款業務的個人或機構代為墊付信用卡后,借機逃脫,并通過立即掛失信用卡、通過附屬卡取現或者修改密碼等手段,導致代還款方無法再將墊付的款項取回。
同時,從事代還款業務的個人或機構很可能會利用持卡人的核心信息(身份證、銀行卡號、對賬單等)到其它銀行冒領新卡或惡意透支等手段,令持卡人日后蒙受巨額經濟損失。在此提醒市民朋友節假日期間刷信用卡消費要理性,一定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