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春風撲面來-淮安市清河法院訴前調解工作紀事
作者:余蔓 發布時間:2010-03-15 瀏覽次數:1489
在清河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有這樣一間辦公室,在辦公室里忙碌的并非法院的工作人員,而是看上去有些年齡但十分和藹可親的三個老大姐。法院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她們分別是區政法委和區司法局的退休干部,于去年初,受邀成為清河法院訴前調解委員會中的一員。
工作中,沒人要求她們統一著裝,也就減少了法庭上那種過于嚴肅的氣氛;見到每一位來人,她們總是笑臉相迎,輕聲慢語,讓人如沐春風。一年多來,該委員會成功調解案件40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6.13%。
快
到法院打官司,要經過立案、受理、送達、答辯、開庭、鑒定、調解、判決等法律規定的各種程序,一件案子,少則幾十天,多則幾個月,甚至幾年都很難有結果。而訴前調解,就無須受制于這些程序的束縛,隨時接案,隨時調解,只要雙方當事人到場,很多案件幾分鐘就能搞定。
就拿今年春節前的一件案件來說吧。
距離農歷除夕只有幾天時間了,一群情緒激動的農民工風風火火地涌進了清河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欲通過訴訟渠道向某公司討回辛苦了一年的血汗錢。
訴訟服務中心的導訴員將他們引導到了訴前調解委員會。
接待他們的是訴前調解員陳錦蘭。陳錦蘭認真傾聽了他們的訴求之后,當即將電話打到了解市開發區管委會,向他們通報了17位農民工的情況,并希望開發區管委會出面幫助協調,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解決。放下電話,她又撥通了被告人某公司的電話,向他們講清利害關系,分析可能出現的社會影響及法律后果,并請該公司立即派員到法院協商解決此事。
半小時后,該公司的委托代表便來到了法院。在訴前調解室,在陳錦蘭的見證下,公司為每位農民工制定了詳細的還款計劃,并先期支付部分工資,讓他們安心回家過年,余款將在除夕前分別打到各人的工資卡上。
春節后,17位農民工向陳錦蘭打來報喜電話:他們已在除夕前收到了公司所欠的工資余額。
活
進入法律程序,法官做工作只能在法律范圍內進行,而且活潑不足,嚴肅有余,很難奏效。但人民調解員則不受這些規規矩矩約束,方法可以更活些,當然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來。
兄妹6人集體狀告他們最小的弟弟,原因是弟弟在父母去世后獨占了父母遺產,要求立即返還由七兄妹共有。
調解委員郁曉琴接待了雙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
經談話了解,郁曉琴委員感到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被告說,六原告雖然各自經濟狀況不錯,父母活著的時候他們從未盡過孝道,生病住院時也很難見到他們的身影,都是自己一直陪伴父母到老。原告稱,雖然被告長期與父母同吃同住,但被告既無固定單位,也無半點技藝,一年到頭分文收入皆無,是個典型的“啃老族”,他算盡的哪門子孝!還有,父母遺產究竟有多少,包括哪些財產,原、被告也是各持己見,第三人就更加地說不清了。要想成功調解,其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深思,郁曉琴決定從原被告雙方的代理律師入手。郁曉琴退休前在區司法局工作了幾十年,市內的律師對她這個司法界老大姐還是十分尊敬的。她將自己的想法一一與幾個律師進行了溝通,希望他們多做息訴工作。然后,她又以親情為主題,分別與7兄妹進行了感情交流。經過2個月的不懈努力,雙方終于化干戈為玉帛,握手言和,表示再不為財產而喪失親情了。
情
訴前調解,涉及最多的莫過于離婚案件了。“勸好不勸散”,是清河法院訴前調解委員會三位大姐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年來,經她們調解的離婚案件,重歸于好的達八成以上。
不久前,一對小夫妻,結婚還不滿一年,就哭罵著鬧到法院非要離婚不可。導訴員將他倆人帶進調解室時,雙方情緒非常激動,堅決不同意調解,只要法院判決離婚。
調解員王麗華見此情形,立馬將兩人分開進行分別做工作。
經過仔細詢問,原來引起矛盾的導火索是:女方要求男方上交工資卡,而男方覺得這樣沒面子,堅決不同意。
三位調解員大姐將小夫妻倆重又叫到一起,向他們暢談了各自的婚姻經歷,讓他倆知道,互諒互讓才是美滿幸福婚姻的基礎。
最終,老公把工資卡交給了老婆,而老婆卻破啼為笑,向老公道了歉,表示一定跟老公好好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