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犯罪一直呈上升趨勢,并呈現不斷低齡化的特征。為此,筆者對2009年以來豐縣人民法院審結的142件(167人)青少年犯罪案件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以引起社會的重視和家庭的關注。

 

調查顯示,青少年犯罪除了社會的一些因素之外,其中因家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此類犯罪占51.28%,如不健全的家庭結構,家庭的不良影響,家庭教育方法不當等都容易導致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1、不健全的家庭結構導致青少年犯罪

 

不健全家庭包括夫妻不和家庭、父母離異、及父母一方或雙方死亡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里,子女往往得不到應有的父母之愛,遭受疏遠、冷漠或怨恨,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從而形成病態性格,往往會使子女產生會不良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會發展為犯罪行為。

 

案例:劉雷(化名),11歲時父母離異,跟隨父親生活,在小學讀書時,他的父親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拿他發火、出氣。由于缺少家庭愛撫和管教,他產生怨恨,養成了桀驁不馴的性格,15歲他便和社會上閑散結拜兄弟。在校期間頂撞教師,經常和同學打架,后來因結伙斗毆致人重傷,走上犯罪道路。張鵬(化名),剛滿13歲時便失去雙親,他跟隨年近七旬的爺爺生活在一起,爺爺患病在身,家境十分貧困,使他產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為擺脫困境,他便走出家庭,四處流浪,后來被社會上流氓引誘教唆,參與團伙盜竊,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的不良影響導致青少年犯罪

 

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是孩子的撫養者和監護者,家庭環境及家長的行為對子女的影響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為此,從小培養子女的團結、向上的意識,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案例:王偉(化名),其父親平時游手好閑,行為放縱,經常打牌賭博,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在家聚眾賭博、毫不躲避,久而久之,孩子受到的不良影響,開始學父親的壞毛病。后來父親因盜竊被判刑,受其父親影響,他也走上了盜竊違法犯罪的道路。李杰(化名),本來是一個很老實孩子,初中失學后游蕩于社會,交上了壞朋友后,常在一起吃喝玩樂,其父母因生意忙,平時疏于對孩子的管理教育,唯一的補償方式就是給錢,對其放任自流,結果被壞人引誘,帶去搶劫,走上犯罪道路。

 

3、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導致青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基礎教育。往往對青少年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父母文化教育落后,家庭教育愚昧,家長封建意識思想嚴重,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過分溺愛,會導致青少年墮落犯罪。

 

案例:曹軍(化名),其父親性情暴躁,在他念小學時,只要他在行為上有什么差錯,都要遭到父親的責罵或拳腳,因此在念初中后,他常常不回家。漸漸地發展到在學生宿舍偷錢、在市場里偷東西,經常不曠課,常遭父親毒打,結果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后來他忍受不了家庭的粗暴教育,離家出走與社會上流氓團伙盜竊被判刑。朱亮(化名),獨生子,家境并寬裕,但是在吃喝花銷上,家里盡可能地滿足他,可以說是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的。上中學期間,因盜竊被判處緩刑。糊涂的父母并沒有反省自己教育上的失誤,反而讓他輟學在家,依舊寵愛有加。結果,朱亮又因盜竊走上犯罪之路。

 

二、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如何防止少年違法犯罪,筆者認為,必須要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1、社會方面:要積極構筑社會教育系統網絡。為了有效地預防少年犯罪,必須從凈化社會環境做起。要發揮政法機關的主力軍作用,對學校周邊的各種娛樂場所,按有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徹底清理,歌舞廳、電子游藝室等公共場所,對未成年人設立禁區,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大環境;同時齊抓共管,實行綜合治理,形成多維立體的預控網絡。學校、居委會、村委會要關注、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宣傳教育,提高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達到預防和減少少年犯罪的目的。

 

2、家庭方面:要強化家庭教育,營造良好氣氛。家庭是傳播和學習科學文化,傳統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場所和課堂。家長的素質如何,教育方法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對此,家長要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學習和掌握基礎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以民主、平等、寬容取代專橫,權威、獨斷、惟命是從,承擔起為人父母的教養責任,和他們談心,傾聽他們的煩惱,化解他們的憂慮,努力縮小代溝,以文明的談吐舉止,樂觀的態度,高尚的情操,進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3、學校方面:要加強法制教育,夯實預防和減少犯罪的思想基礎。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是向少年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與社會規范的主要場所,它對少年施加的影響最為直接。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學校要加強法律、道德教育,要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多形式、多渠道,深入扎實地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從自身內在因素方面修煉素質,提高免疫力,使學生自覺抵制不良習慣,增強社會責任感,以達到預防和矯治犯罪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