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的環衛工人 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你
作者:黃文娣 發布時間:2013-11-26 瀏覽次數:526
近日,武進法院審結一起環衛工人掃街被撞身亡索賠案。經調解,村委作為雇主單位向該名工人的近親屬賠償各種項失計二十萬元。
2012年11月13日凌晨4點半,黎明仍靜悄悄,但在武進鄭陸臨街的一條村道上,63歲的牟某某已如往常一般拉著一輛三輪車開始沿路收集垃圾、打掃衛生。他清掃到村口的大牌坊附近發現,前方路口有過路的工程車經過時掉下的一些建筑土渣,牟某某看也沒看,拿著竹笤帚走到路中央準備打掃。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在這幾秒鐘之內,暫住在村上的外來務工人員胡某某下晚班騎著摩托車從該路段疾馳而過,牟某某就這樣被摩托車撞到了八米開外,當即人事不醒,胡某某焦急的呼救聲驚動了大家,牟某某被緊急送到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搶救。可25天后他終因傷情過重不幸去世。期間,牟某某所在的村委支付了8萬余元醫藥費。
經交警部門認定,本起事故駕駛員胡某某與牟某某均承擔事故的同等責任。由于胡某某系貴州人,只有23歲,摩托車也沒有投保相關保險,賠償能力極其有限,牟某某的家人從胡某某手中僅拿到了10000元,考慮到胡某某的賠償能力,牟某某的家人沒有起訴肇事者胡某某,而是將村委告上了法庭。他們認為牟某某系作為村委的環衛工人在工作過程中被撞身亡,村委應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村委當庭辯稱,牟某某不是村委的工作人員,村委也不是雇主,與牟某某之間是垃圾清運的承攬關系,故不應承擔賠償責任,至于八萬余元醫療費是本著人道主義角度出發墊付的,無需原告返還了。并稱,當初村里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開始對村里垃圾實行集中化處理,將各村民小組劃成六個片區,每個片區的清運打掃工作實行對外承包,承包者可直接從村民手中收取環境整治費,為便于操作,由村委代收代付而已。牟某某家中條件較差,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多病無勞動能力,牟某某到了退休年齡仍要四處覓零工,為了幫助他,村委便將東南片的垃圾清掃工作安排給他,全年的垃圾清理費為12000元。另外,牟某某在幫村里打掃衛生的同時,還到好幾個企業里拖運垃圾,村委平時從不對牟某某進行人事上管理。而在牟某某受傷后,村委一如繼往進行幫助,并積極籌措資金搶救,村委為自治組織也無經濟能力,再進行賠償的話,于情于理,對其他村民都無法交待。
一邊是村委暗藏“農夫與蛇”的氣勢逼人,一邊是牟家風雨飄搖的凄涼,3名原告或年老體弱,或心智不全,加之顧及與村委之間的關系,舉證差強人意,案件的審理一時陷入僵局。為厘清牟某某與村委之間的法律關系,法官迎難而上,深入基層進行調查走訪。經走訪,村委陳述基本屬實,按照武進區市容和鄉鎮環境衛生管理規范,該村委為強化村莊環境長效管理,幾年前就雇傭本村人員作為環衛工人負責村全部范圍內的垃圾處理工作,用工協議書每年一簽留存村委,平時村委也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并考核環衛工人的工作情況。由于本地區鄉鎮經濟發達且生活水平較高,對于環衛工人的崗位及收入,普通村民并不青睞,故村委優先安排本村困難人員從事。最后,法院結合雙方的舉證、質證及依職權調查的內容,認定牟某某受雇于村委的事實成立,村委作為村民自治組織,應比照用工單位對牟某某因工死亡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至于,村委賠償后可向真正的侵權人胡某某進行追償,是另外一層的法律關系,牟某某家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最有利的維權方式,外人無可厚非。考慮到村委在事故后積極搶救傷者的態度及日常對牟某某家的照顧幫助,法院依法釋理后,牟家同意與村委進行調解。經調解,村委再一次性給付三原告即牟某某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共計二十萬元,雙方今后無涉。事后,被告村委表示,考慮到牟某某疏于觀察道路,對事故的發生也有一定的責任,為亡羊補牢、防微杜漸,以后要進一步加強對各環衛工人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識的培訓,以提高他們對自身人身安全的注意,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法官提示:近年來,常州市幾乎每年都有數十名環衛工人在工作時被車撞死、撞傷。因為事故大多發生在凌晨,多數肇事車輛逃逸,環衛工作也因此成為了一個高危行業。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環衛工人頻繁發生交通事故?經調查分析,一方面是環衛工人的工作處于高危險環境,車子數量急速增加,大量違章駕駛的“馬路殺手”頻現,是環衛工人遭遇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一些交通傷害事故發生在凌晨,正是大量環衛工人出門工作的時間,而這時的駕駛員觀望不夠,麻痹大意,加上一些環衛工年齡大、反應慢等原因,隨時可能出現因為躲閃不及而導致的慘劇。另一方面是環衛工人作業不規范,防范、安全意識薄弱。環衛工人作業常常是單人在路中作業,由于注意力集中于路面清掃,很難兼顧觀察來往車輛動態。而且不少環衛工人為了工作方便,存在逆向騎行三輪垃圾車、隨意橫穿道路等現象,自身交通安全保護不足。本案的審理,再次引發人們對環衛工人,特別是那些年齡偏大或身體有殘疾的老年掃街人群的工作環境及生存狀態的極大關注。為此,考慮到美好環境離不開環衛工人的勤勞付出,我們呼吁每一個人盡量養成良好出行的習慣,從自身做起,愛護環境,從點滴做起,珍視他人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