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實踐中貫徹群眾路線,應當以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問題為關鍵點,以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為著力點,以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聯系最為緊密的問題為落腳點。通州法院在矛盾多發的村居設立群眾工作室,開展“四到村居”為主要內容的司法為民村居行活動,走進基層、貼近群眾,以實實在在的舉措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每一個司法過程都成為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增進了群眾感情,贏得了群眾信任,更收獲了司法公信!

  “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這就要求法院工作必須扎根基層,堅持司法工作的群眾路線。今年以來,南通市通州區法院從增強群眾觀念入手,積極開展以掛鉤聯系、巡回審判、法制宣傳、結對幫扶等“四到村居”為主要內容的“司法為民村居行活動”,探索踐行群眾路線的司法服務新模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護民愛民司法服務品牌。

  “法官駐村工作模式,彌補了人民法庭數量不足、群眾訴訟不便的問題,迎合了老百姓的需要,希望通州法院繼續將這面旗幟扛好。”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曹斌在通州法院調研對此給予充分肯定。

  一對一的司法熱線

  “徐庭長,村里有件糾紛,你能安排時間來協助處理一下嗎?”近日,通州區興仁法庭副庭長徐淑華一上班就接到她駐點負責的徐莊村村委會主任的電話。

  “好的,你通知雙方明天到村委會,我前來協助你們處理。”徐淑華當即在電話里安排。

  這樣的糾紛求助電話,徐淑華一月總能接到好幾回。

  第二天是周六,徐淑華放棄休息,來到村委會。原來是一起高速公路建設拆遷引發的矛盾糾紛,父子為拆遷補償款分配,產生激烈矛盾。

  村委會幾次協調不成,此事成了村委會主任的煩心事。徐淑華了解情況后,與父子雙方拉起了家常,解釋物權法相關規定,并曉以親情、事理的引導,雙方矛盾得到緩和,表示按正常法律程序解決問題。

  通州區三面環抱南通主城區。近幾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人民群眾的訴訟需求亦同步增長,通州法院持續數年案件受理數超萬件,其中70%的糾紛發生在基層,給本已案多人少的審判工作增添了更大壓力。

  如何發揮有限的司法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訴訟需求?2012年,該院黨組進行了專題調研,決定在全區試點實施“法官駐村居群眾工作室”惠民工程,按照“先行先試,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2013年工作室擴增至矛盾多發的35個村居,一張有形的司法為民服務網絡悄然鋪開,35名年輕法官下基層、接地氣,與村居干部實行一對一掛鉤聯系,公開手機提供24小時熱線服務。

  “有了駐村法官,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為我們解決了很多棘手事。”提起駐村法官,無論村民還是村干部個個贊不絕口。

  家門口的法制宣傳

  前不久,通州法院在金沙鎮虹南社區召開信訪聽證會,就一起原告不服法院生效判決,承諾息訪后又再次上訪的勞動合同糾紛案進行公開聽證,會議室里坐滿了從附近聞訊而來的小區居民。

  當天下午,聽證會在老劉所在的虹南社區會議室里舉行,合議庭首先向公眾出示并宣讀了一審、二審判決書,讓旁聽人員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結合勞動爭議相關法律法規,以案說法,對法院的處理結果進行了法律釋明。

  “以前只聽說老劉一直在上訪,具體怎么回事并不清楚,這次通過法院在社區公開聽證,終于聽明白了。以這種形式送法上門,讓我們對法院的處理很信服。以后,我們也會勸勸老劉別再到處跑了。”聽證會上,小區居民張大媽說道。

  近年來,通州法院積極拓展法制宣傳功能,對農村多發的贍養案件、相鄰糾紛,以及群眾高度關注的案件,駐村法官一律適用巡回審判方式,就地開展調解和審理,并以案說法,對村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此外,該院還采取開設專題法制培訓課、利用村村通網絡開設“法官講壇”、在村委會開設法制宣傳專欄等多種形式,擴大法制宣傳的覆蓋面。司法為民村居行活動開展以來,該院培訓村級民調員、大學生村官、村民小組組長等200余人次,開展專題法制宣傳活動10余場次,受教育群眾達1000余人次。

  作為延伸審判職能的一項重要內容,通州法院還加強調研,對近三年來村級組織涉訴情況進行統計,出具專項報告,分析涉訴原因,提出對策建議,發送至村委會、居委會,有效地增強了基層組織的社會管理能力。

  心連心的司法關懷

  “有了做法官的孫女兒為我撐腰,兒女再也不敢在養老的事情上推三阻四了!”川姜鎮川港社區的周奶奶看到張芝山法庭駐村法官管麗君,比看到自己的親孫女兒還親。

  今年6月,管麗君在排查村居矛盾中了解到,周奶奶今年77歲,有過三次婚姻,生下二子一女。多子的周奶奶晚年卻未能多福,雖有每月1900元的退休金,但罹患帕金森綜合癥,生活無法自理,目前仍獨居在自己的兩間小瓦房里。倔強的老人不愿意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不同意隨子女共同生活,堅決要求兒女們“常回家看看”,輪流服侍自己。

  老人的要求并不奇怪,但兒女們卻各說各的理,經管麗君勸說并輔之以耐心的釋理說法,住得距老人最近的小兒子最終同意負責照顧母親的起居生活。

  管麗君在隨后的結對幫扶活動中,主動認下了這門親,不時去看望周奶奶,了解其生活狀況。老人的子女們看到法官如此用心,再也不敢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含糊。

  這是通州法院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的一個縮影。通州法院院長劉碧波告訴筆者,司法為民村居行活動中,該院要求不但要在每一個案件中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還要在每一個案件中讓當事人感受到司法溫暖,讓群眾切切實實在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