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成為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居家養老雖是中國人普遍的選擇方式,但隨著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多,部分老年人開始選擇入住養老院來度過晚年。由于我國養老需求日趨龐大,部分民營資本亦瞄準了該市場,民辦養老院逐漸興起。由于初涉養老服務領域,一些民辦養老院在基礎設施、護理人員素質等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其中部分甚至引發了訴訟糾紛。

 

近日,無錫市南長法院受理了一起老人家屬狀告養老院的案件,并做出一審判決。

 

2011年,83歲的宋思平老人患上了輕度老年癡呆癥,由于家中3名子女均要工作,經過合計,大家一致同意將老人送往某養老院護理。20122月,宋思平之女宋曉蘭以每月1500元的價格與養老院簽訂了住院協議,協議中約定院方將“實施二十四小時人心化服務”。

 

2012717日,宋曉蘭至養老院探望時發現老父精神不佳,亦不愿進食。經過對周圍護工的一番詢問,她才曉得,兩天前父親曾在養老院的樓梯上摔傷,其隨即將父親送往醫院檢查治療。

 

“我父親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花了很多醫藥費,但病情卻沒有好轉。醫院檢查下來,說他腦部右側出血,還伴隨肺部感染。”宋曉蘭情緒激動地說,“出院后沒幾天,他就因為腦溢血過世了。如果養老院在他摔傷時能及時帶去治療,事情也不會這樣!”

 

宋曉蘭認為養老院應該對老父的死亡承擔全部責任,要求養老院賠償醫療費、死亡賠償金、精神撫慰金等各項費用。

 

法官隨即至養老院展開實地調查,在詢問中,負責照顧宋思平的護工張某、李某稱,由于宋思平患有老年癡呆,經常會自己往外跑,照看他比較花費精力。宋曉蘭曾跟她們說,在她們做事時,可以將宋思平用布條系在凳子上。

 

摔跤那天上午10點半,兩位護工正陪宋思平在三樓通風處散步,打飯前,兩人將老人就近系在了該處的凳子上。

 

“凳子的位置比較靠近沒有扶手的小樓梯。打飯的時候,我們聽到有人喊‘老宋跑下來了’,張某的丈夫就跑了過去。”李某回憶說,“事后,聽張某丈夫說老宋在二、三樓的過渡臺階上摔了一跤,頭撞到了墻壁上。”

 

之后,幾人將宋思平攙扶到房間,養老院醫務處的醫生幫其頭上擦了碘酒,并未將其送往醫院。當天,宋思平患有二級智力殘疾的小兒子正巧來院,養老院便將此事告知了他,但其后并未告知其余兩名子女。

 

案件開庭后,法院曾組織多次調解,但原被告雙方仍無法就賠償金額達成一致意見。由于案情特殊,原告態度激動,案件承辦法官在安撫原告情緒的同時,展開了大量的調查工作。

 

經過調查審理,法院認為,養老院護工在系住宋思平后就離開致使老人脫離看護,疏忽了老人獨處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且在老人摔倒后,養老院未將老人及時送往醫院或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宋思平的死亡與摔倒后腦出血存在因果關系,養老院未能對宋思平盡到安全保障的注意義務,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考慮到宋思平系高齡、患有老年癡呆、高血壓等疾病及家屬同意將其系在凳子上等因素,法院酌定養老院對宋思平的死亡承擔60%的賠償責任,判決養老院向宋思平家屬賠償人民幣14萬余元。

 

近年來,獨生子女父母老齡化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老齡化的新趨勢。相較之前幾個子女供養老人的形式,獨生子女在贍養問題上承擔的責任更大、更重。礙于工作、生活的壓力,子女實際用在照料老人身上的時間其實并不寬裕,一旦老人因年邁失去自理能力,子女往往無法分出足夠的精力承擔全天看護的責任。因此,養老院逐漸成為了繼居家養老之后的第二選擇。

 

通過網絡查詢養老信息,不難發現公辦養老院現如今可謂“一床難求”,甚至有老人感慨稱“等到過世也不一定能住得進去。”此現象催生了民辦養老院的興建。民辦養老院的出現解決了養老市場的部分需求,緩解了市場膨脹的壓力。但作為起步較晚的民營產業,民辦養老院在護工人員配備、護理技巧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著不足。本案涉及的養老院中,一名護工平均要護理89人,加上平時的清潔衛生工作,很難真正滿足二十四小時專門服務,據調查,“一對多”現象在養老院中亦較為普遍。如何健全我國養老機制以滿足日趨龐大的養老需求,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文中署名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