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排除妨害糾紛案在東臺市三倉鎮鎮南居委會的道德評議庭內審理。與以往的巡回審理不同,由村里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等組成的道德評議小組也被請來共同參與糾紛的處理。在東臺法院開展“三解三促”活動的江蘇省高院黨組成員、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謝國偉一行,在該院許建兵院長的陪同下親臨現場觀摩指導。

 

糾紛的雙方本是一家人,兩原告與被告系叔侄關系。1983年,兩原告與被告的父親及被告的大伯兄弟四人共建四間樓房底層,并在樓房最南邊的一間后側設立樓梯,后來四家人又分別加蓋了二樓。分家時樓梯被劃歸到了被告家的宅基地范圍內,但仍由四戶共用此樓梯通行。20多年來,四家人雖常有磕磕絆絆,但倒也相安無事。然而被告的父母病故后,被告想起多年來所受的委屈,不準原告及其家人通行,不僅在樓道內設置障礙,還將多年的樓梯踏步砸毀。無奈之下,兩原告將被告告上了法庭。

 

在精心布置的道德評議庭內,“遵守法律法規、尊重公序良德”的紅色橫幅格外醒目。三倉法庭的法官和書記員坐在中間,同坐一排的原、被告和5位道德評議小組的人員分坐在兩邊。

 

審判員顏路開門見山:“原、被告雙方都是一家人,一家人本應該是和和睦睦的。今天,我們請來了村里5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來評理講道德,看看怎么樣和平解決這件事。”在簡單介紹了該案的案情后,五位評議員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這家人的情況我比較清楚,以前相處得還行,近幾年突然矛盾激增。為了他們家的事,我們費了不少腦筋。” 村里的民調主任丁東明首先說道。

 

“當初被告的爺爺、父親在世時,對于樓梯的使用都是沒有爭議的。走了近30年的樓梯,以前讓走,現在就應該還讓走。”說話的是村里的老知識分子梅從湖。

 

村里老干部韓書華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凡事以和為貴,樓梯是叔叔們的必走之路,侄女還應該讓他們走。要是條件允許,也可以再砌個樓梯。”

 

郵局退休員工吳德新緊接著說道:“和諧社會,讓人一點不算吃虧,更何況是一家人呢。”

 

……

 

當事人雙方在聽了道德評議組的評議后,在態度上有所緩和,但是被告仍有些抵觸情緒。顏路知道,現在就讓雙方握手言好是不可能的,“這樣吧,被告先去隔壁的休息室稍作休息。我們先和原告單獨談一談。”謝國偉專員、許建兵院長也在一旁做起了當事人的工作。案子雖然沒有當庭得到解決,卻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雙方當事人都同意各退一步,坐下來好好談談。

 

道德評議庭是三倉法庭繼訴警對接機制、社區共建等多項社會管理創新措施實施后的又一新型化解矛盾糾紛方式。道德評議庭不同于一般的巡回審理,也不是簡單的將道德評議納入法庭的審理之中,它是一種常態機制。道德評議庭作為長期化解社會矛盾的組織設立于每一個村居,并有統一的管理組織。其目的在于發動居民對身邊的行為開展道德大評判,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這無疑有助于提高居民道德水準,減少違背法律規定和公序良德的無理訴訟、信訪。“將大部分矛盾化解于村居,節約訴訟資源,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有效維護社會穩定,這一方式確實可行。”謝國偉表示,該做法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