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稅未申報 失職會計擔罰責
作者:董畢 王健軍 發布時間:2006-10-12 瀏覽次數:4292
本網泰州訊:由于會計的工作失誤,未按時到稅務部門辦理出口貨物的退稅申報,給其所在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9月29日,泰州市海陵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被告賠償原告補稅損失10000元。
法院經審理查明,原告某保鮮技術(泰州)有限公司系外商獨資經營企業。2005年7月,被告李某進入原告單位從事會計工作,具體負責原告的財務、納稅和出口申報等工作。2005年8月,李某接受了原告指派參加了泰州市國稅局進出口稅收管理處舉辦的出口企業辦稅員業務培訓班的學習,原告支付了培訓費450元。
2005年8月和12月,原告分別出口兩批貨物,李某按工作流程進行了網上申報,但未按規定在90日內到稅務部門進行退稅申報。2006年1月,李某提出辭職。5月,原告被國稅局告知因出口貨物未按時辦理退稅申報,至此,原告方得知該情況。后經原告與稅務部門協商,依據有關稅務管理規定,除第二批貨物尚可補報退稅申報外,第一批貨物不僅不能獲得退稅,反而要補交增值稅(銷項稅)29110.95元。2006年6月1日,原告向泰州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要求李某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超過仲裁時效為由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為此原告提起訴訟,要求李某賠償補稅損失29110.95元,培訓費450元,并承擔訴訟費用。
在庭審過程中,被告辯稱:原告的訴訟請求無事實和法律依據,且已超過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法院認為: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不僅享有選擇職業、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也應承擔一定的勞動義務。李某進入原告公司從事總帳會計工作,已明確知道及進行退稅申報的工作職責,且有關電子口岸IC卡、流程申報軟件及說明書一直由其保管和使用。在原告公司出口兩批貨物時,被告僅做了網上申報工作,而未按規定在90日內進行退稅申報,被告違反工作規則的行為不僅使原告未享受到應有的退稅待遇,還增補了銷項稅,給原告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被告2006年1月提出辭職,但直到2006年5月原告才得知自己的權益被侵害,勞動爭議也才由此產生。因此,勞動爭議仲裁的起始時間應從2006年5月起計算,原告申請仲裁并未超過法定的仲裁時效規定。
由于被告的行為系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發生的工作失誤,且其工作失誤與原告公司疏于管理有一定的聯系,故被告應在原告受到的損失范圍內適當承擔賠償責任。法院遂作出上述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