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蘇州訊:近年來,蘇州金閶法院采取四項措施規范“社區矯正集中教育”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一、找準切入點,建立工作責任機制。針對原先社區矯正工作人員中法律專業人員較少,矯正對象多為未成年人的特殊情況,法院以此為矯正工作的切入點,主動與司法局、社區居委會、街道辦等聯系,派出資深法官擔任矯正工作指導員,由司法局派出專人聯絡員在矯正對象和法院之間形成一種“橋梁關系”,保證轄區內的矯正對象一個不少地納入教育基地。

二、設教育專題,開展法制宣傳講座。針對矯正對象的特點,法院開設一系列教育專題,定期為他們開設法制講座、心理輔導、形勢政策講解、法律法規釋疑等體系性、針對性較強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逐步學法、懂法、守法,真正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線。同時,根據矯正對象個體情況差異,諸如對社會失去信心、對前途自暴自棄、不服從社區監管等實際情況,法官對其進行逐個心理輔導和法制教育,促使他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三、重實際效果,組織庭審觀摩活動。法院選擇典型案例,請社區矯正對象參加旁聽,并對庭審感受召開座談會。讓他們感受法律的公正與威嚴,產生一定的震懾作用,幫助他們杜絕再次犯罪。同時,消解部分矯正對象對社區矯正工作的抵觸情緒,促使他們自覺地、積極主動地配合法官的教育工作,改正陋習,重獲新生。

四、廣社會協助、加大矯正對象關注。法院通過對矯正對象所在社區的走訪了解,對其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生活習慣、經濟現狀等各個方面情況的掌握,聯合社會力量共同關注矯正對象的思想動態和現有表現。通過民政、街道、公安等部門的協調,努力為矯正對象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同時,加強與矯正對象親友、鄰居的聯系,爭取他們給矯正對象予以溫暖和希望,提高矯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