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響水法院陳家港人民法庭審理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結局卻讓法官大跌眼鏡。

 

原告陳某系當地有名的“混混”,老百姓避之若鶩。被告李某是安徽人,來響水打工。兩個異鄉人怎么牽扯到一起的?李某又為何向陳某借這么多錢?法官看著手中原告舉證的20萬元借條彌生諸多疑問。

 

李某說自己是去年來到響水,在陳家港一家化工廠工作,每月工資4000多元,生活很是寬裕。不久,認識一個姓張的老頭,自稱是隔壁化工廠的監工,對他說有一條快速致富的路子,這條路子不是別的,正是“高利貸”。可是自己初來乍到,存款也就3萬多元,如何放貸?張老頭于是給自己指了一條“暗道”——尋找“上線”。這個上線便是陳某。為了規避法律,陳某每次“放水”給李某都是打正規借條,實際月息高達2角。雖然借條上是20萬,其實拿到手的只有10萬元。錢是有了,可是放給誰,畢竟自己拿的時候就已經很高的利息了,張老頭仿佛早以預知陳某的憂慮,說這點不用擔心,他有很多賭場朋友需要錢,別說2角,就是5角也要。李某吃了定心丸,把拿到手的錢如數又借給了賭場的人。現在那個人已經跑了,自己是有苦難說。

 

法官尋訪了轄區化工廠,沒有一家化工廠監工姓張,失望之余卻得到了一份有價值的“情報”。傳言本地有一個老頭經常給外鄉人介紹放高利貸,叫陳某某。一聽名字,法官立刻引起了警覺。很快,通過庭所聯動找到了這個神秘人物,李某當即認出此人正是張老頭。陳某某和陳某面面相覷,頓然失色,一場精心策劃的父子雙簧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