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法官就是誠信的倡導者和踐行者,蘇州市相城區法院的法官們用審判中的一言一行守衛公平正義。

  理順調判關系  打造誠信商務環境

  “多虧你們主持公道,讓我們的債權得到了保障。”老張緊緊握住相城法院民二庭副庭長施磊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謝。

  老張因為一起合同糾紛,和某韓資公司打了大半年的官司。案件剛剛審結,老張正準備申請強制執行,卻聽說該公司已經停業,債權人蜂擁至法院起訴,甚至還包括了韓方在東莞和青島設立的兩家關聯企業。老張一下子慌了神,據說兩家關聯企業的債權額近兩千萬,這要是被法院確認了,自己即使在執行中參與分配也拿回不了幾個錢。

  據了解,這家韓資公司和兩家關聯企業在訴訟中均強烈要求調解結案,但案件承辦人施磊考慮到調解結果將直接影響到其他債權人在參與分配中的權益,遂拒絕了雙方的調解要求,在嚴格審核證據的基礎上駁回了兩家關聯企業的訴訟請求,保障了該韓資公司其他債權人的利益。

  施磊向記者介紹,調解和判決都可以達到案結事了,但片面強調調解,司法公信力難免會受到損害。今年來,相城法院對歷年所處理的案件深入調研,并通過走訪當事人、律師的方式征求意見,最終擬定了《關于理順調判關系促進調解與審判良性互動的實施意見》。

  在《實施意見》中,該院將訴訟誠信作為法院對案件是否適用調解的原則之一,對于存有虛假訴訟嫌疑,可能通過調解逃避履行義務的案件,一律不組織調解,并從程序上防范、審限上控制,嚴防以判壓調、以拖促調情形出現。

  《實施意見》還強調運用司法裁判的規范指引作用,重點懲戒逃避銀行債務、惡意違約、商業欺詐等失信行為,積極倡導誠實守信的理念,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罰的判決導向。

  制裁失信行為  營造誠信訴訟氛圍

  “你放心,我們立即與中院聯系,一定在明天庭審現場控制住被執行人。”執行庭副庭長葛峰在電話中對執行申請人表示。此前,這起案件已經在葛峰手里擱置了半年。因為被執行人法定代表人棄企避債,公司又沒有可執行的財產,法院只能做程序性終結處理。這天,葛峰通過其他法官得知該被執行人作為其他案件上訴人向中院提起了上訴,于是立即致電葛峰。經過溝通,葛峰了解到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將出庭,且案件即將開庭審理,因此立即與申請執行人通了電話,告訴他在開庭時一同趕到中院。果然,葛峰趁著中院庭審的時機控制了前來開庭的被執行人法定代表人,促使其履行了執行義務,順利將案件執結。

  這起案件的執行過程是今年相城法院開展執行大會戰活動的一部分。活動中,法院加大執行威懾力度,想方設法查找執行人下落及執行財產,對有可供執行財產的案件全部恢復執行。共清理執行案件24件,執行到位標的額717萬余元。法院還加大了對規避執行行為的制裁力度。今年來,共對拒不執行生效判決的8名被執行人采取司法拘留,對拒不履行法律義務的1名被執行人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執行庭庭長徐永明告訴記者:“打擊規避執行行為、加大強制執行力度,不僅有助于解決執行難的問題,更對提升司法公信力和促進社會誠信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強化法制宣傳  培育誠信社會文化

  “法院選擇這個案件做巡回審判非常好,極具教育意義,選擇到相關企業聚集的案發地開庭也很妥當,可以有效教育其他企業負責人。”相城區一位人大代表在旁聽了法院一起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件巡回審判庭審后對記者這樣表示。

  8月份,相城法院在服裝加工企業密集的陽澄湖鎮陸巷村公開審理了沈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案。這是相城法院審理的首例“惡意欠薪”案,受害人是124名農民工。20名人大代表以及當地村干部、企業主、附近村民等百余人到場旁聽,甚至樓道里都擠滿了群眾。一位服裝企業的同行在聽完庭審后對記者說:“企業經營困難時拖欠一點工資和貨款都是很正常的,沒想到這次沈老板真的被判刑了,法院的巡回審判很及時,給我們也都提了個醒。”

  近年來,相城法院堅持將打造“迎進來”和“走出去”的司法公開“雙向通道”作為倡導社會誠信的重要方式。他們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各界群眾走進法院旁聽案件審理,改進人民陪審制度,拓寬群眾參與司法的深度和廣度。今年以來,共接待群眾旁聽庭審23267次,組織人大代表旁聽庭審3次,開展巡回審判793次。同時通過多種媒體形式擴大社會影響,充分發揮法律對企業、個人的指引作用,促進社會誠信意識的提高。據了解,目前法院正在積極加強與公安、稅務、工商、國土、金融等機關和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共同探索建立誠信信息采集匯總機制,完善法院執行征信系統建設,加大市場主體的失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