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鹽城訊:叔侄倆因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引起糾紛,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由此陷入了一場糾結復雜的官司之中。日前,東臺法院開發區法庭與該市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成功“對接”,聯手化解了這起疑難糾紛。

原告和被告系叔侄關系,原本相安無事的兩家最近卻鬧起了糾紛,起因竟在僅僅1.54畝田的承包權。10年前,侄子外出打工,為減輕家人勞累,將與叔叔承包田相鄰的1.54畝田通過村干部交由叔叔家耕種。國家惠農政策不僅免了上繳,種田還有補貼,承包田變得越來越值錢。侄子家便盤算著把那1.54畝田要回來。叔叔家卻不依:當時流轉已經過村組登記,怎么說要就能要回去?糾紛不斷升級,經過鎮、村民調組織和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幾輪調解未能奏效,叔侄兩家都揣有村里不同時期發放的“藍本兒”,互不相讓,只顧著賭氣,都不愿配合調解。兩家的矛盾不僅沒能緩和,反而越積越深。原告一氣之下,干脆一紙訴狀把被告告上了法庭。

案件受理后,法官馬上著手分析案情。經過近年來數起類似糾紛的處理,法官對案件實體處理的拿捏并不困難,但他們深知,處理這類案件最關鍵的是案結事了,草率判決的結果往往是“官了民未了”。得知在仲裁過程中雙方曾比較接近,開發區法庭立即與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聯系,力求通過“訴調對接”來徹底化解糾紛。

117,承辦法官利用周末將雙方當事人通知到了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面對面商量、背靠背協調……經過法官和仲裁人員入情入理的細心調解,雙方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終于達成了一致意見。一方交還承包田,一方給予適當補償。看著當事人滿意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下名字,法官和仲裁人員的手也緊緊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