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勝:法院破解涉訴信訪十字訣
作者:梁永勝 發布時間:2009-07-17 瀏覽次數:2751
涉訴信訪工作目前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是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條看不見的戰線,牽動著整個法院工作大局。寶應法院在化解涉訴信訪案件時,始終抓住信訪工作的脈搏,靈活機動,運用“聽、問、看、跑、親、快、恒、解、冷、準”十字訣,化解了一個個信訪難案,上半年重點交辦信訪案件,轉辦信訪案件,息訴率全部100%。
“聽”。這是信訪接待工作的關鍵,如同一篇文章開篇,關系到整個文章全篇。首先要聽訴,要耐心的聽清信訪人的陳述,哪怕是叨叨不絮,這也是對信訪人的尊重。其次聽泣,信訪人在訴述激動時,有淚無聲,要主動勸說,為其遞上毛巾,送上一杯水,穩定其情緒,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聽聲。從信訪人的陳述中,聽信訪人的真實意思,從初信初訪的“聲”中,找出解決的癥結,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問”。這是信訪接待工作技巧所在。首先要問明。信訪人所請求事項是否屬法院管轄,如不是,可引導其到相關部門尋求解決,不能一推了事。其次要問準。信訪人來訪要從問中掌握準其動機、目的。第三要問清。要把信訪人的請求事項問清,不能遺漏。
“看”。這是信訪接待工作必經程序。首先看材料。對信訪人所遞交的材料要仔細的看,看清信訪人的真實意圖,理出頭緒。其次看卷宗,要化解信訪案件,承辦人要熟習案情,通過閱卷,了解案情,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等于拿到了化解糾紛的鑰匙。第三看現場。對相鄰糾紛,界址糾紛等,要去實地勘查,杜絕坐堂辦案,既避免了隔山買牛,又防止先入為主,只有通過實地調查,才能掌握化解矛盾的主動權。
“跑”。這是信訪工作的真本領。對于在法律之外,情理之中的訴求,就要通過跑才能得到徹底解決。跑部門,爭取外界支持,跑資金,解決信訪人的實際困難。信訪人跑多了,就會把怨氣集中到法院,還會越級跑,不利于信訪案件的化解。只有我們的多跑,才能換得信訪人的少跑。
“親”。這是信訪接待工作的關鍵。首先要親民,要懷著親民的感情來做好信訪工作,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親民才能愛民,愛民才能惠民。其次要親近,俗話說“鍋不熱、餅不靠”。只有親近信訪人,才有化解的轉機。第三要親情,在信訪接待中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一個信訪人,如果他是我的親朋,你就會帶著滿腔熱情去接待,去化解,從而換來信訪人的理解和支持。
“快”。這是反映出信訪工作的工作作風。首先是快辦。對于人民來信來訪要快辦,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不能“泥牛入海無音訊”。其次出手快,對信訪案件要爭取“快刀斬亂麻”防止新案拖成老案,新戶變成老戶,當斷則斷,不斷則亂。第三快結,要按照國務院《信訪條例》規定時間要求,加快結案速度,打殲滅戰,防止越積越多,舊案未結,新案又積,尾大難甩。
“恒”。這是反映信訪接待工作的特點。信訪接待所接待的是一批特殊群體人,還包括一些偏執性人員。信訪接待人員首先要有耐心,要耐心聽述,心平氣和的接待,耐心的釋法,做思想教育工作,耐心的疏導,努力鈍化矛盾。其次要有恒心。化解一個信訪案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過仔細,反復的做思想工作,甚至還要承受壓力和委屈。“蜻蜓點水”,不橫下心來,是難以化解信訪案件。第三,要有信心。盡管信訪案件時間長、難度大、困難多,但維護穩定是法院首要任務,要看到黨對信訪工作高度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要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理念,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解”。“案結事了”是信訪工作所追求的目標。通過解“三結”,使信訪人息訪服判。首先解理結。信訪人總認為自己有理,接訪人要通過釋法,對照法律條文,逐句解釋,講情理更要講法理,撥去信訪人頭上的霧水。其次解利結。信訪人總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為了一個“利”字而無休止上訪。接訪人要從“利”字入手,對生活確實困難的要救助到位。第三解心結,信訪人不為名,也不為利,有時只是為爭一口氣。接訪人則要從情入手、從理著眼、剖析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處事哲理,只有心結解了,氣才順,事才了。
“冷”。這個“冷”字是有別于接待當事人時的冷面,這是信訪工作中特殊的方法。信訪案件不同審理執行案件,要對癥下藥,有的信訪案件要通過冷處理后,反而受到良好的效果,不抓時機,不看火候,一味追求“熱”,反而欲速不達。一定要因案而宜,因人而宜,切忌“一刀切”。
“準”。這是信訪工作的核心。首先要吃準法律,對信訪人的訴求,要對照法律,是否符合法律是我們信訪工作準則。其次掌握政策要準。不同時期國家政策不同,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不離開當時實際,不能用現行的政策去解決過去的問題,要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實事求是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第三打擊要準。對無理上訪戶,違法上訪戶,在宣傳法律教育無果的情況,爭取果斷措施,嚴厲打擊,起到打擊一個,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對于問題已解決,又以上訪為要挾的嚴懲不貸,以維護良好的信訪秩序。
涉訴信訪工作系著社會千家萬戶,只要信訪工作人員懷著一顆平常之心,一顆親民之心,一顆關愛之心,就不會使初訪變老訪。同時,我們不要抱怨過去,要以坦蕩之心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杜絕新訪的發生,心系百姓,關心百姓疾苦,“信訪”將會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