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錢,就想到辦信用卡,反正是花銀行的錢,只要銀行找不到人,就等于不要還錢了。將近半百年紀的朱海翔沒有把這點聰明勁用在事業上,反而用在了跟銀行玩“躲貓貓”上,但他不知道法網恢恢,總有落網的一天。

 

2008年開始,朱海翔就陷入了“現金危機”,沒有錢的日子很寒酸也很難受,窘迫之際他突然想到了辦信用卡,反正是花明天的錢。當時的朱海翔有一份工作,由于跟公司老板是好朋友,作為行政經理的他年收入有8萬。為了能順利辦到的信用卡,并且得到大額度的透支額度,他給銀行開的收入證明都是16萬,同時他還把信用卡申請表上在公司上班的時間加長了。為了讓銀行不容易找到他,他在信用卡申請表上留的地址就是單位,家庭地址留的是老宅的地址,2003年就拆遷了,由于一代身份證還是這個地址,所以銀行人員沒有引起任何懷疑。就這樣,朱海翔順順利利的在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江蘇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7家銀行陸續辦了9張信用卡,然后開始了幸福的刷卡生活。

 

2009年底,朱海翔失業了,雖然之前他還有能力陸續給自己的諸多信用卡還點錢,現在徹底斷了生活來源,他不得不繼續自己的“刷卡生活”。20105月以后,他就再沒有能力還欠款了,甚至江蘇銀行的卡一次也沒有還過。每張卡基本都被他透支到接近最高額度,由于刷卡刷太多,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欠了多少錢。多家銀行曾通過他的手機催討過,他總是說錢會還的,想辦法去還,但事后也沒有還錢,干脆置之不理。到了20112月,朱海翔的手機丟了,他也懶的去補辦號碼,于是朱海翔在銀行眼中徹底的消失了。

 

2011年,建設銀行多方查找終于找到了朱海翔的新手機號,告訴朱海翔如果再不及時還欠款就會遭到起訴,但是無知的他依然置之不理,他關掉手機,決定跟銀行繼續玩“躲貓貓”。沒有想到,20115月,建設銀行向公安機關報案稱朱海翔惡意透支涉嫌犯罪,公安機關通過查詢發現他還在其他7家銀行辦有信用卡,累計透支84964.57元,于是將朱海翔逮捕歸案。法院審理后認為朱海翔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期限透支,數額較大,經發卡銀行多次催收后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認定為惡意透支、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