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背后的陰謀
作者:楊柯櫳 郁松 發布時間:2012-02-06 瀏覽次數:574
征婚萌生詐騙邪念
審判長:你自己怎么會想到以婚戀為由去詐騙的?
馬某某:剛開始沒有想到去騙錢,聯系對方并不是以借錢為目的,是想交往的,后面走錯了就步步錯。
2011年2月16日,被告人馬某某在無意中看到了電視廣告上的征婚欄目,其將一名姓錢女子的身份信息記錄了下來,于當天晚上邀請對方一起出來吃飯,并進行了幾個小時的交談。
審判長:你與對方交往都是怎么介紹自己的?
馬某某:我說自己是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在某科研基地做項目經理,月收入很高,妻子于幾年前生病去世,沒有小孩,希望找個本地女子共度余生。
審判長:根據你的交待,你的真實情況與你說的并不一樣,你為什么這么說?
馬某某:我這樣說,一般她們才會理我。
果然,被告人馬某某與錢某年紀相仿,倆人都有過一段婚姻經歷,又都愛好旅游,相談之下甚是投緣,并約定于第二天赴海南旅游。
第二天,馬某某在汽車租賃公司租了一輛黑色帕薩特轎車,與錢某一起驅車至南京祿口機場乘飛機前往海南三亞游玩。兩人約定一個星期后回無錫,但第二天馬某某卻突然向錢某提出要回無錫,原因是公司最近有一個重要工程開工,還差10萬元的周轉資金,工程做好后可以賺幾百萬。
在馬某某的一番吹噓之下,錢某動了心,提出可以借給其10萬元周轉,但是要到其工地去看看。因馬某某在無錫某科研基地做施工員的工作,錢某詢問了工廠的員工都與其熟悉,就對其深信不疑,將10萬元現金交到了馬某某的手上。馬某某也出具了一張13萬元的欠條,其中2萬作為利息,1萬是在海南玩的各項花銷費用。此后,兩人再未見面,只保持電話聯系。
花銷巨大深陷難拔
審判長:你騙得錢后都花到哪里去了?
馬某某:抽煙、吃飯花掉了,有時打打麻將賭博輸掉了,租車還有一大筆費用,我老婆當時也懷孕了,吃東西,醫院檢查需要錢。
由于開支龐大,馬某某從錢某處騙得的錢很快就被揮霍的所剩無幾了。于是,馬某某又通過電視上的征婚信息認識了一名吳姓女子,在幾次約會期間,馬某某出手都十分闊綽,取得了吳某的好感。2011年7月22日,馬某某又故技重施,
約了吳某一起吃飯,并于飯后將其帶至其工作的工地上轉了一圈。在工地上,馬某某提出工地上的項目需要周轉資金,問吳某能否先借其1萬,吳某則欣然同意,并去銀行提了1萬現金給馬某某。過了幾天,馬某某又稱周轉資金還差5萬,吳某當即從銀行提了5萬現金,自己留了3000,其余全部借給了馬某某,借完錢馬某某就開始躲避吳某,并與其斷了聯系。
審判長:你老婆當時知道你與別的女人有來往嗎?
馬某某:不知道的,我每個月會給她3000元的生活費,她也不多問我在外面的事情。
審判長:除了以征婚為名騙錢,你還有無騙過其他人的錢?
馬某某:有的。
2011年6月,馬某某在一家租車行認識了一個在那里工作的老板娘唐某,因其經常在該租車行租車,漸漸就熟悉了。唐某有一個女兒,馬某某就假裝與其談朋友,平時也請母女倆一起吃飯,并自稱是公司項目經理,年收入幾十萬。在一次聊天的時候,馬某某提到需要2萬元的周轉資金,問唐某是否認識放高利貸的人,唐某就說她手頭有,可以借給他,就這樣,馬某又順利的從唐某處騙得2萬元。
2011年9月2日,被馬某某騙了10萬元的錢某與其兒子一起找到馬某某單位,要求其立即歸還借款。而馬某某卻稱身上沒那么多錢,要過幾天才還。結果錢某不同意,就報了警,馬某某不久后即民警帶回了派出所。
點評:“剩時代”的防控底線
在現代社會轉型時期,當代年輕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殘酷競爭和生存壓力,買房、買車、結婚已經成為一種奢望。許多年輕男女成為“剩男”“剩女”,社會也進入一個“剩時代”。不少犯罪分子利用被害人想迫切脫離“剩”的局面,展開"情感攻勢",實現騙取物質利益的目的。另外,隨著工作壓力增大、生活節奏加快,以及全國各地相親類節目的熱播,通過征婚節目、網絡交友尋找伴侶的單身男女越來越多,這也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許多被害人認為雙方交往應該坦誠相待,因此將自己的重要信息毫無保留地透露給對方,而對方的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等重要情況一無所知,或是不經核實就深信不疑。不少被害人為顯示自己對感情的投入和坦誠,輕易將銀行卡、現金等交給對方使用,嚴重不對稱的信息和過低的警惕性,為詐騙者實施犯罪提供了便利。
為遏制該類詐騙案件的增長,最大限度減少此類犯罪,濱湖法院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法治宣傳,向群眾提示個人信息的重要性,防止個人信息被盜取和利用,增強群眾對婚戀類詐騙的防范意識。同時,該院也會及時向有關責任部門發送司法建議書,提示規范身份信息審核,加強責任落實,并聯合公檢法多部門定期對各類婚戀詐騙案件進行信息交換和研究,保障各個辦案環節順暢銜接,并為立法機關和決策部門提供有價值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