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法院少年審判推出“三重三點”新模式
作者:李金寶 發布時間:2013-04-23 瀏覽次數:460
沭陽法院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中,把教育、感化、挽救貫穿于少年刑事審判工作的全過程,寓教于審,真誠挽救,探索出了“庭前重調查,找準立足點;庭中重教育,找準感化點;庭后重幫教,找準矯治點”的“三重三點”少年刑事審判新模式,卓有成效,近兩年來,該院少年審判適用緩刑、管制、拘役和單處罰金的條件達70%以上,80余名被判處緩刑的少年犯在緩刑期間通過刻苦學習而順利升學,11人考入高等院校學習。
庭前重調查,找準立足點。開庭前,承辦法官到未成年被告人所在的學校、街道、村委會進行調查,到其家中進行家訪,全面了解被告人的生活環境、成長過程、社會交往、興趣愛好、犯罪原因。設立預備庭,即在庭前召開公訴人、辯護人、法定代理人及相關單位和學校代表座談會,共同收集教育素材,共同分析犯罪原因,共同擬定教育方案,找準幫教立足點,深化審前調查,為庭審矯治做好準備。少年庭庭長張英充分發揮少年刑事審判工作特色,在審理未成年犯開庭前,總是積極主動地到未成年人所在的學校、街道、村委會進行調查,到其家中進行家訪,全面了解被告人的生活環境、成長過程、社會交往、興趣愛好、犯罪原因,找準幫教立足點。沭陽縣韓山鎮沭北中學的小兵因多次盜竊屢教不改,被司法機關送到沭陽縣樹仁學校學習。張英經常來到樹仁學校以案說法,為學生進行法制講座。鼓勵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將來做一名國家有用人才。
庭中重教育,找準感化點。該院對未成年被告人適用“圓桌審判”。“圓桌審判”具有家庭溫馨的教育挽救特點,大家平等地圍坐在一起,營造一種“零距離”接觸環境,圓桌中放置花草綠色植物,讓未成年人感受溫馨、和諧,減少被告人恐懼和抵觸心理,并邀請婦聯、團委、教育局的有關領導參加。庭審中,融入人性化審判理念,法官用詞用語親切緩和,還專門邀請富有教育經驗的人民陪審員,進行講法理、講親情、講權利、講希望的“四講”教育,使法庭成為一個特殊的教育課堂。2010年3月12日21時許,沭陽縣某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生小玉在本校高中部4號樓實驗室辦公室,用鋼條撬開辦公室的頂窗,從頂窗進入辦公室,盜竊該校高中部教師王某的一臺價值人民幣3432元的戴爾筆記本電腦。案發后,小玉主動將被盜電腦送還給被害人,并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
沭陽法院少年庭組成了合議庭,合議庭張英、盧晴等女法官與人民陪審員一道,積極主動地到小玉所在的學校、街道進行調查,到其家中進行家訪。全面了解小玉的生活環境、成長過程、社會交往、興趣愛好、犯罪原因,找準幫教立足點。她們發現小玉系在校學生,父母平時對其管教較嚴,一貫表現良好,學習成績優秀,是校三好學生,還是入黨積極分子,此次犯罪,是出于對電腦游戲的好奇心,一時沖動,加之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案發后,小玉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對自己的前途表現明顯的絕望。女法官盧晴在庭前對小玉進行單獨心理輔導,打消其顧慮,幫助其樹立戰勝自我的信心。
為了給小玉改過自新的機會,合議庭隨后決定,此案審理不在法庭進行,改在一張圓桌前進行。當天,此案的主審法官坐在圓桌的頂端,檢方、未成年嫌疑人和他父親,分別坐在圓桌兩邊,一副溫馨和諧的氣氛。“圓桌審判”結束后,法院對被告人小玉作出了“免于刑事處罰”的處罰。
庭后重幫教,找準矯治點。該院少年庭十分注重發揮刑罰的懲教雙重功能,堅持懲教并重。對事出有因、偶然失足的未成年人,能適用緩刑的盡量適用緩刑。同時,注重判決書的說理性、矯治性,認真分析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原因,詳盡釋明判決書中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據、懲誡理由和緩刑規定,明確指出家長對其在監護、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教訓,并針對不同家庭給孩子寫一段法官寄語,真正使被告人理解法律,認識罪行,真誠悔罪。
前不久,該院少年庭庭長張英接手了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件,跟以往一樣,她在庭前做了一些走訪工作,發現被告人小明和小龍由于沉迷于網絡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張英想,小明和小龍都還是思想單純的孩子,如果沒有真正從思想根源上認識到沉迷于網絡的危害性,那么,就算讓其受到法律的嚴懲,也只能是治標而不能治本。因此,她判決兩個孩子緩刑時注重判決書的說理性、矯治性,認真分析小明和小龍的犯罪原因,詳盡說明判決書中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據、懲戒理由和緩刑規定,明確家長在監護、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教訓,并針對兩個孩子自身特點及兩家的實際,分別寫了一段法官寄語。情真意切的寄語,使兩個孩子深受震動,發誓一定不辜負張英阿姨的期望,遠離網吧,走好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