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日,海安縣法院組織全縣正在接受社區矯正的青少年集中教育和交流,邀請當地公安局、檢察院、司法局、心理協會、學校、企業等相關單位參加,攜手化解心理陰影、尋找未來出路,共同托起失足青少年的明天。

 

為了實現青少年社區矯正工作規范化、常態化,海安法院延伸審判職能,深入調研青少年社區矯正工作,聯合相關部門出臺《海安縣社會矯正工作流程》。流程在常規幫教途徑外,特別增設問卷調查、心理疏導、促進就學就業 “三位一體”模式,給社區矯正添加“催化劑”。

 

“這份調查問卷有趣生動,符合孩子的性格特征,不知不覺引導他們將近況反映出來。”海安縣社區矯正科章海洋科長對法院設計的調查問卷贊賞有加。被判處緩管青少年大多學歷不高,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思想匯報時常常詞不達意或者無話可說,無法全面反映矯正期間情況。海安法院向青少年心理專家請教,鉆研相關心理書籍,設計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和表達方式的問卷,引導他們將矯正期的生活、學習、工作、交友情況反饋出來。

 

“每一個起點總是終點,同時每一個終點也是新的起點。”當天,海安法院邀請縣心理協會副理事長汪浴宇進行《新起點 新生活》心理疏導專題講座。汪老師結合講座情況,出具心理測評報告,內容包括當前心理狀態、對自身犯罪行為認知、有無悔罪心理等,以便進行針對性幫教。該院將心理疏導引入失足青少年社區矯正全過程,找準教育切入點,進行持續心理跟蹤輔導。

 

促進就學就業,實現“無標簽”回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走“回頭路”問題。海安法院堅持不報道、不泄露,讓符合條件的未成年犯不帶標簽,正常走進企業就業或回到學校就學。建立分布各鎮區的“愛心企業家同盟”,吸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關愛未成年犯。小孟被判緩刑后,青年干警王蕾資助其學習燒烤技能。學成后,小孟開起了燒烤店,每天起早貪黑,生意日漸紅火,順利度過考驗期。

 

據悉,海安縣廣泛聘請骨干教師、愛心企業家、老干部調解志愿者、婦聯工作人員、心理咨詢師等參與社區矯正工作,每個季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教活動。今年以來,已發放200份調查問卷,50余人接受心理疏導,安置18人次到企業就業。

 

采訪中,海安法院分管少年審判工作的副院長章智敏強調,幫助失足青少年成功回歸社會是人民法院義不容辭的責任,海安法院將根據形勢發展創新形式,助力矯正對象解決心理和出路問題,讓他們以更積極、更健康的心態回歸社會。